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3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226篇
基础医学   357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699篇
内科学   561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7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08篇
综合类   686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188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6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绿茶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及免疫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茶叶防癌作用,以接种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J小鼠为实验模型,研究绿茶对带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C57/BL6J小鼠胸腺重量及其指数减轻,T淋巴细胞CD4亚群阳性百分数及CD+4/CD+8比值下降,外周血白细胞本底化学发光降低,受酵母多糖刺激产生的化学发光增高以及脾IgM抗体生成细胞数减少。绿茶对小鼠体内Lewis肺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上述各项指标的不良改变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2.
国产 89SrCl2治疗肿瘤骨转移灶所致骨痛临床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验证上海科兴药业公司提供的89SrCl2 注射液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骨痛的疗效。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 (英国Amersham公司生产的Metastron)对照 ,5个中心参加验证。对 90例原发病灶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骨痛镇痛治疗 ,其中资料完整的Ⅰ组(验证组 ) 5 9例 ,Ⅱ组 (对照组 ) 2 9例 ,余 2例患者剔除。Ⅰ组中男 30例 ,女 2 9例 ,年龄 2 5~ 80 (5 9 95±13 80 )岁 ;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 2 1例 ,乳腺癌 2 4例 ,前列腺癌 12例 ,胃癌、肝癌各 1例 ;治疗前骨痛评分为 6~ 12 (7 5 9± 1 5 9)。Ⅱ组中男 11例 ,女 18例 ,年龄 35~ 91(5 8 93± 14 6 0 )岁 ;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 10例 ,乳腺癌 12例 ,前列腺癌 6例 ,胃癌 1例 ;治疗前骨痛评分为 6~ 9(7 14± 1 4 6 )。入选患者均以 14 8MBq静脉注射给药 ,疼痛得分大于 6 ,体力状况评分平均≤ 70分 ,患者预期生存期至少大于3个月。全身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示多发骨骼放射性浓聚灶 ,并经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治疗后观察 3个月。结果 Ⅰ组镇痛有效率为 6 2 71% (37 5 9例 ) ;其中无效占 15 2 4 %(9 5 9例 ) ,好转占 2 2 0 3% (13 5 9例 ) ,显效占 5 5 93% (33 5 9例 ) ,完全缓解占 6 78% (4 5 9例 )。Ⅱ组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同期行CT增强扫描,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PET/CT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因素。结果48例患者共切除区域淋巴结313枚,转移淋巴结51枚,PET/CT结果7枚假阴性。8枚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7%,高于CT(57%,94%;P=0.002,0.045)。3枚假阴性淋巴结内的癌灶较小;2枚淋巴结短径约为0.4mm,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枚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图像无法区分而视为原发灶。8枚假阳性淋巴结为患者在原发病灶基础上并发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和淋巴结炎症,使其糖代谢率增高。结论假阳性出于(1)淋巴结的短径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淋巴结内的小癌灶糖代谢率较低;(3)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与原发灶无法区分。原发肿瘤合并肺部疾病是导致PET/CT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 131I治疗对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DTC术后随访患者 3组 :1组 2 98例 ,均为术后复发患者 ,分析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2组10 8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3组 12 4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的患者。进行后两组间年复发率对照分析。结果 ① 1组DTC复发患者性别男、女之比(1∶1 5 )和病理类型滤泡状、乳头状癌之比 (1∶4 )均高于文献 (1∶2~ 3和 1∶8) ;原发灶甲状腺癌肿块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和双侧腺叶切除者复发百分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 4 7 3%、34 2 %和 18 5 % ) ;复发多出现于术后 5年内 (6 5 1% ) ;复发部位以颈淋巴结居多 (2 3 5 % )。② 2组DTC术后 1、5和 10年复发率分别为 4 6 3%、8 33%和 12 0 4 % ,5 3 85 % (7 13例 )发生在术后 2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占 5 3 84 %和 30 77% ;3组 1、5、10年复发率分别为 0 81%、4 0 3%和 7 2 6 % ,5 9例发生在术后 4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为 5 9例和 2 9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TC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对术后复发有一定影响 ;DTC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可改善DTC预后 (延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O3)-碘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及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48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单纯碘油栓塞组、阿霉素.碘油栓塞组及 As2O3-碘油栓塞组。治疗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肿瘤区的微血管密度(MVD),治疗后3周,测量计算肝移植瘤的体积、坏死面积,观察肝内、双肺及其他器官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周,各组MVD分别为(21.8±5.3)、(23.4±3.9)、(22.4±4.50)、(14.3±3.4)条/400倍视野(F=11.246,P=0.000), 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植入后5周,各处理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5.5±7.1)、(21.2±8.3)、(20.7±9.1)、(11.8±3.7)cm^3(F=21.203,P=0.000)。单纯碘油栓塞组、阿霉素一碘油栓塞组及 As2O3-碘油栓塞组与生理盐水灌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6.723、6.940、11.119,P〈0.05), As2O3-碘油栓塞组与单纯碘油栓塞及阿霉素-碘油栓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值分别为4.398、4.178,P值均〈0.05);各组肿瘤坏死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4,P=0.292); 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双肺转移结节数目少于其他组(H=14.983,P=0.002),结节直径小于其他组(F=4.580,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转移淋巴结记分显示 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腹腔淋巴结转移少于其他组(H=9.148,P=0.027)。双肺转移结节的数目、直径及腹腔转移淋巴结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2O3-碘油联合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抑制兔肝移植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的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其抑制转移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为探讨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结肠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人结肠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均获得移植成功。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结肠原发性(原发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CBL-0303)和1株人结肠原发性(肝转移灶)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4)。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l9、CD20、CD22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数目55—59条;流式细胞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3肝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为56.4%;HCBL-0304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结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HCBL-0303和HCBL-0304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结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可用于结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严重的并发症,其与脑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像、磁共振波谱、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等被认为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终确诊依赖标本的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8.
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腺癌侵及食管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中心自1985年~2003年,手术治疗食管腺癌121例.其中男101例,女20例.年龄36~80岁,平均62岁.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6.7%(117/121例).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每例为2~30个,平均8个.无淋巴结转移59例(48.8%)、有淋巴结转移62例(51.2%).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1)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2.2%(10/45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0.3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0(0/45例);当肿瘤侵及食管周围组织(T4)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85.7%(6/7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5.1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71.4%(5/7例),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52.9%、1~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11.5%、>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0,P<0.01.结论 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平均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增加.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202例恶性实体瘤(淋巴瘤91例、神经母细胞瘤81例、横纹肌肉瘤20例、肾母细胞瘤10例)患儿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各自骨转移发生率、表现特征及好发部位。结果 202例患儿骨显像阳性者92例,占45.5%,其中单发病灶20例,多发病灶72例。好发部位为下肢骨骼和椎体。91例淋巴瘤骨显像阳性者38例,占41.8%,单发与多发性转移灶分别占28.9%与71.1%。肾脏受累15例,占16.5%;81例神经母细胞瘤阳性46例,占56.8%,单发与多发性转移灶分别占21,7%与78.3%。原发灶显影30例,占37.0%;20例横纹肌肉瘤阳性8例,占40,0%;10例肾母细胞瘤均未见骨骼转移。结论 骨显像对诊断儿童恶性实体瘤的骨转移有一定的价值,神经母细胞瘤的骨转移最常见,肾母细胞瘤极少发生骨骼浸润。^99Tc^m-MDP骨显像可显示恶性淋巴瘤的肾脏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30.
胃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数量(MVC)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材料取自瑞金医院1988年~1991年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128例。抗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研究方法按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技术常规进行;微血管定量以镜下200倍,肿瘤内5个最高微血管密度区的MVC均数表示;分析MVC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并对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86例胃癌患者预后与MVC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所有胃癌组织中的平均MVC为16.5±8.5,MVC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VC(18.3±8.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3.8±7.4)(P<0.01),高MVC(≥16)胃癌患者比低MVC(<16)患者预后明显为差,5年生存率分别为42.5%和58.7%(P<0.05)。结论:MVC在胃癌患者是一个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