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8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226篇
基础医学   357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698篇
内科学   561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7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08篇
综合类   686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188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6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Zhao D  Zhang W  Jin S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199-20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肠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研究了40例大肠组织(包括37例大肠癌,3例良性大肠疾病)和20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20例癌旁上皮和3例良性疾病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而37例大肠癌组织中,35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94.6%。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2.
恶性肿瘤体内外生长和发展过程与细胞外基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ang F  Gao 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12-115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小鼠肺腺癌细胞母系LA795移植于T739小鼠皮下和肾包膜下,以及人鼻咽癌细胞系CNE-2Z移植于裸小鼠皮下等体内移植模型,通过间接免疫酶标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与Ⅳ型胶原(ⅣC)在肿瘤移植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并利用多种体外实验方法(琼脂糖滴瘤细胞移动实验、软琼脂上瘤细胞集落生长速度测定、斑点杂交等),分析瘤细胞运动能力、瘤细胞集落生长速度等与LN、FN和ⅣC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肿瘤的生长,FN、LN与ⅣC的表达均增强,且呈不同的分布;外源性FN、LN及ⅣC能提高瘤细胞的体外运动能力和促进瘤细胞集落的体外生长。结论细胞外基质的分布及其合成和降解的变化,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对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参考价值。观察细胞外基质与瘤细胞侵袭的关系,肾包膜下移植模型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颈分区性清扫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分区性清扫术的头颈部鳞癌患者 12 3例 ,其中喉癌 77例、口腔癌 2 9例、口咽癌 2例、下咽癌 15例。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淋巴结病理阴性 (pN0 ) 99例 ,淋巴结病理阳性 (pN + ) 2 4例。随访时间中位数为 2 5个月。结果  10 1例cN0患者行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pN + 14例 ( 13 9% ) ;2 2例cN +患者行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pN + 10例( 4 5 5 % )。 15 7侧分区性清扫标本中共发现 5 2枚阳性淋巴结 ,其在颈部的分布如下 :Ⅰ区 2 5 % ,Ⅱ区4 8% ,Ⅲ区 2 5 % ,Ⅳ区 2 %。根据Kaplan Meier方法计算 5年颈部复发率 ,pN0患者为 5 87% ( 95 %可信区间 0 8% ,10 9% ) ,pN +患者为 9 2 % ( 95 %可信区间 0 0 % ,2 1 5 % )。结论 颈分区性清扫术从微创观念出发 ,只要选择恰当 ,对于头颈部鳞癌患者可以取得与传统颈清扫术相当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和外观 ,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bFGF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3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PTTG、bFGF mRNA的表达,分析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PTTG、mRNA表达、bFGF 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与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增高及其上调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bFGF并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rimastat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完整组织块棵鼠原位种植,建立胃癌转移模型。移植7天后开始腹腔内注射Marimastat,隔天1次,剂量为0mg/kg(对照组)、10mg/kg、30mg/kg、60mg/kg(治疗组),共用8周,第9周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大小、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MP—9的高表达率、观察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治疗组原位肿瘤瘤重明显较对照组轻,肿瘤肝脏转移、腹膜转移、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组织MMP—9高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Marimastat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Marimastat对体内胃癌的生长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 S  Luo C  Yu B  Yuan S  Lia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196-197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骨髓中微转移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51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骨髓中p53和K-ras基因的突变状况。结果 51例患者术前骨髓中基因突变阳性者19例,阳性率37.25%。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淋巴转移显著相关。术后经2~3个疗程的化疗后,19例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中11例转阴。结论 大肠癌患者骨  相似文献   
10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水平在大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蛋白和MVD在大肠癌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表达阳性率为62.8%.MVD和VEGF表达的程度明显相关.VEGF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肿瘤位置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肝肺等远处转移及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EGF是由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并在大肠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对恶性腹水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进行测定,了解血清IL-2水平与腹腔灌注IL-2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判定恶性腹水IL-2治疗疗效的指标。方法 54例恶性非肝癌性腹水患者均接受IL-2腹腔灌注治疗,治疗前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水平,将IL-2测定值较高的27例患者分为A组,IL-2测定值较低的27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血清IL-2测定值较低组IL-2腹腔灌注治疗的有效率为77.8%(21/27),明显高于IL-2测定值较高组的51.9%(14/27,P<0.05)。结论 恶性腹水患者IL-2腹腔灌注治疗前血清IL-2水平高低与IL-2治疗的疗效明显相关,原有IL-2水平较低的患者IL-2腹腔灌注治疗的疗效较好。血清IL-2水平可作为判定IL-2腹腔灌注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9.
抗抑郁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作为辅助性干预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伴发抑郁治疗中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组,全部患者在不受干扰、继续常规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药物辅助性干预治疗,抗抑郁药物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mg/d(氟西汀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250mg/d(氯丙咪嗪组)口服,分别于服药当日及服药后3周进行相关各项指标的评定比较。观察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对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及疗效;观察抗抑郁药物与止痛药物联合应用对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应用的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氟西汀组患者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NRS在两组患者中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三项不但未见改善,反而加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和生活乐趣四项治疗前后比较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氟西汀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氯丙咪嗪组患者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较明显的抗胆碱样副反应、药疹和体位性低血压。结论 在恶性肿瘤的疼痛治疗中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我科1998年1月~2002年1月126例院内感染的部位、易感因素及感染菌种等情况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生院内感染126例,占同期收住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10.7%,死于感染的占感染人数的2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50.0%),其次为胃肠道(18.3%)。各种原因引发的骨髓抑制及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是本组病例的常见感染因素。白细胞总数低下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者(P<0.05)。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患者均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要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一旦确定感染,应尽早足量使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