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内毒素性和败血症性休克都有高乳酸和高氮质血症。不同的是,前者在注射内毒素后30min/血糖和动脉血压同步地进行性下降,血胰岛素水平不变,后者血糖轻度升高,血胰岛素水平降低。预先应用山莨菪硷后两型休克的高乳酸症均被有效预防,血糖变化被调整,但对高氮质血症却无影响,因为含氮物的升高是由于早期肾血管收缩所致。山莨菪硷虽能保护细胞并可因此而改善微循环,但却不能消除低动力型氧供不足,表明代谢变化不是乏氧可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稀土元素镧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核因子KB(NF-κB)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Mφ,分为:空白对照组,无刺激因素:LPS组,用1μg/mlLPS刺激30min;镧离子(La^3+)组,用2,5μmol/L La^3+刺激30min;La^3++LPS组,先后用2,5-μmol/L La^3+、1μg/ml LPS各刺激30min;La^3+/L PS组,2.5μmol/L La^3+刺激30min后,洗涤细胞,再加入1μg/ml LPS刺激30min。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胞核中NF-κB/p65蛋白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及胞质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量。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La^3+组、La^3++LPS组和La^3+/LPS组M小绿色荧光多分布于胞质,胞核荧光强度分别为42±7、73±30、48±11和67±19;LPS组绿色荧光集中于胞核,荧光强度为116±14,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1)。(2)胞核NF-κB/p65蛋白活性:LPS组吸光度值为0.435±0.066,与空白对照组(0.048±0.027)、La^3+组(0.062±0.049)、La^3++LPS组(0.066±0.031)、La^3+/LPS组(0.108±0.017)比较.明显偏高(P〈0.01)。(3)LPS组M由胞核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组,胞质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4)TNF-α含量:La^3+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25pg/m1)及空白对照组(P〈0.05),La^3++LPS组和La^3+/LPS组低于LPS组(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LPS可激活小鼠腹腔M由NF-κB/p65核移位,并使胞核中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性升高、胞质IκBα蛋白表达下调,导致TNF-α分泌增多。镧可抑制上述效应。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 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效果优于50 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对大鼠膈肌收缩功能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探索呼吸衰竭发生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2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对照组(10只)气管内灌注生理盐水;(2)实验组气管内灌注内毒素,浓度为200 ?g/ml,剂量为0.5 ml/kg,制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动物模型,再分为观察4 h(内毒素4 h组,9只)及24 h(内毒素24 h组,9只)2组.然后,取膈肌肌条,用体外电生理方法测定膈肌的最大收缩力、颤搐收缩峰值及疲劳指数.另外取膈肌标本固定后做电镜检测.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 (1)内毒素4 h组膈肌的收缩力及颤搐收缩峰值[(3.4 ±1.9)及(0.9±0.4)N/cm2,经肌肉横截面积校正]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4.3)及(2.2±1.7)N/cm2,F值分别为3.59、3.78,P<0.05];内毒素24 h组膈肌的收缩力及颤搐收缩峰值[(4.1±1.2)和(1.2±0.7)N/cm2]较内毒素4 h组明显恢复.(2)膈肌的疲劳指数在内毒素4 h及24 h组(分别为0.07±0.06和0.12±0.07)均较对照组(0.26±0.14)明显下降(F=9.27,P<0.01).(3)内毒素4 h组及24 h组电镜下显示膈肌间线粒体肿胀、嵴减少,外膜模糊、变形,部分溶解破坏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 内毒素可导致ALI大鼠膈肌的收缩力下降并易于疲劳,这可能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5.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导致肝脏损伤的一个重要细胞机制,在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Smac位于线粒体膜问隙,在抗癌药物、化学或物理的凋亡信号、DNA损伤等作用下,可释放入胞质,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结合并解除其对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的抑制作用,从而使Caspase9活性增强;而Caspase3可以剪切Caspase9前体(procaspase9),促使染色质固缩,DNA片段化、细胞起泡,促进细胞凋亡发生[1].本实验采用内毒素(LPS)诱导正常肝细胞凋亡,探讨其对促凋亡分子Smac从线粒体释放及对Caspase9和Caspase3活化的影响,为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内毒素(ET)、降钙素原(PCT)在鉴别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胆囊炎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1例患者血清ET及PCT浓度,其中急性胆管炎组20例,急性胆囊炎组21例,慢性胆管炎组10例,慢性胆囊炎组10例,比较各组间ET及PCT的血清学浓度差异。结果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中ET、PCT水平较急性胆囊炎组明显升高(t=4.130,P0.05)。急性胆道感染较慢性胆道感染患者ET、PCT血清学水平明显升高(t=9.629,t=5.365,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ET、PCT浓度可提高急性胆道感染早期确诊率,且ET、PCT与胆道感染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环氧化酶2在肝衰竭模型的表达和干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复制肝衰竭模型,探讨LPS与环氧化酶2(COX2)的时效关系,探讨COX2作为肝损伤治疗的一个靶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选用的雄性SPF级BLAB/C小鼠,体重约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8~12周龄。实验室内室温20℃喂养2周后进行实验,实验前禁食12h,禁水4h。2.主要试剂:RPMI 1640完全培养液(美国Gibco公  相似文献   
98.
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后肝细胞凋亡与炎性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脂多糖诱导D-氨基半乳糖胺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56只大鼠分为0 h对照组与1、2、4、6、24和48 h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胺处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收集肝组织及血清,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反转录(RT)-PCR法检测TNF-α、IL-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53基因表达;收集24 h肝组织用底物显色法检测Caspase-3、8、9,12活性.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经药物处理后,肝组织出现碎片状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表现,从6 h开始,24 h和48 h显著加重.血清TNF-α浓度在1 h处理组为(727.8±261.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F=49.82,P<0.01),2 h处理组为(156.4±52.2)ng/L,显著低于1 h组,但高于对照组(F:30.23,P<0.01);血清IL-β浓度逐渐上升,24 h处理组最高,为(360.5±121.6)ng/L(F=18.61,P<0.01).24 h处理组肝组织Caspase-3、8、9、1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F=84.96,P<0.01).iNOS基因在对照组无表达,药物作用后6 h达最高,24 h和48 h则显著下降(F=34.07,P<0.01);p53基因在24 h和48 h处理组表达明显增高(F=37.43,P<0.01);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F=2.94,P<0.05),其峰值均出现在1 h处理组.结论 小剂量脂多糖可诱导D-氨基半乳糖胺致敏大鼠发生急性肝损伤;Caspase-3、8、9、12活性明显增强是其特征性改变之一;肝损伤的发生与TNF-α、iNOS和p53基因早期高水平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内毒素耐受(ETT)及正常大鼠接受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注射后肝组织其刺激分子OX40表达的变化,探讨ETT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组和ETT组各24只.ETT组及ALF组先分别以0.1 mg/kg LPS和0.9%NaCl溶液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5次,于第6天同时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和LPS 8 t上g/只,分别在注射后6、12、24和48h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液及肝脏标本.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Dunnett T3检验.结果 ETT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上升,于造模后12 h升高最明显,之后逐渐下降.ETT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与AL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4、48 h时间点比较,F值分别为5.027、5.539、5.011,均P<0.05;12 h F值为36.688,P<0.01).ALF组OX40蛋白的表达12 h达峰值,24 h开始下降.ETT组OX40蛋白的表达较ALF组明显下降(6hF值为8.658,P<0.05; 12、24、48hF值分别为34.611、28.176、16.747,均P<0.01).结论 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表达水平升高,ETT组大鼠出现OX40的抑制,TNF-α、IL-6释放减少,提示OX40在ETT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CD14基因多态性与严重感染患者炎症介质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毒素受体CD14—159C/T基因多态性与严重感染患者预后及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2月~7月收治的42例术后严重感染患者为对象,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观察CD14基因多态性分布与严重感染患者预后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关系。结果-159TT基因型患者死亡率(69.2%)明显高于-159CT(23.1%)及-159CC患者(7.7%)(P〈0.05)。-159TT纯合子TNF-α、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基因-159CT(P〈0.05)及-159CC(P〈0.05),而IL-10的表达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结论CD14—159TT基因型可能对严重感染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及降低抑炎因子IL-10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