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28篇
中国医学   20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考察室温[(20±1)℃]下,注射用头孢替唑钠与注射用卡络磺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头孢替唑与卡络磺钠0~6 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结果注射用头孢替唑钠与注射用卡络磺钠6 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室温下,注射用头孢替唑钠与注射用卡络磺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6 h内可使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考察糖尿病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加用胰岛素时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对照实验观察其配伍前后澄明度、pH值、微粒数的变化。结果能量合剂配伍前后的输液微粒、pH、澄明度和颜色均有显著改变,并随光照、温度和存放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发生较大变化。结论临床常用能量合剂需在调配后2h内使用,且不宜配伍胰岛素。  相似文献   
53.
刘留成  赵俊 《中国药师》2009,12(1):75-77
评价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在4种常见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临床常规剂量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在不同温度(4℃,25℃,37℃)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输液中雷贝拉唑钠含量,观察外观、不溶性微粒以及pH变化。结果:不同条件下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的颜色、不溶性微粒、pH、雷贝拉唑钠含量基本无变化;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与10%葡萄糖注射液在37℃条件下8h内含量及pH差异较大,溶液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结论: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可以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宜在高温下放置,只宜现配现用。  相似文献   
54.
方焱  陈象青  张善堂 《中国药师》2009,12(5):601-60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双黄连中黄芩苷和头孢唑林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双黄连与头孢唑啉钠配伍的稳定性及贮存期。方法:色谱柱: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磷酸(25:75:0.01);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75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用经典恒温法、留样观察法考察配伍液的含量、pH及外观等变化。结果:黄芩苷线性范围为20.4~102.0mg·L^-1,r=0.9982(n=5);头孢唑林线性范围为50.4~252.0mg·L^-1,r=0.9997(n=5);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n=5)。恒温加速实验时,配伍液中黄芩苷较稳定,头孢唑林钠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20℃t0.9为13.8d,t1/2为90.5d。室温留样观察4h,配伍前后药物残存率〉95%,pH、外观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该法适合于同时测定双黄连和头孢唑林钠的浓度,双黄连和头孢唑林钠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考察3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药在木糖醇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法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个厂家)在室温下与木糖醇配伍后8h之内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在8h之内的外观、pH变化。结果: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5%木糖醇注射液中相对较稳定,4h内含量均在94%以上,可以配伍使用,而阿莫西林钠舒巴坦不稳定,4h阿莫西林的含量已降至87%。结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木糖醇注射液可在室温下配伍4h内静脉滴注完;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液在配制后2h尽量使用完。  相似文献   
56.
背景:已有的研究证实在磷酸钙骨水泥中添加适量的丝素蛋白能增加其抗压强度同时仍保持其可注射性,但制备的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是否仍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尚不确切。 目的: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共培养,评价该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体外实验,于2007-09/2008-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磷酸钙骨水泥由上海瑞邦公司提供。丝素蛋白由苏州大学材料学院提供。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优化分离培养。浸提法制备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及磷酸钙骨水泥的浸提液。用MTT法测定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绘制生长曲线、计算第1,3,5,7天的相对增殖率并进行毒性分级;流式细胞仪检测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培养第4天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倍体情况;扫描电镜观察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第1,3,5,7天细胞的黏附及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毒性分级。②细胞周期。③细胞黏附、增殖情况。 结果: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活力,其毒性分级均为0或1级;流式细胞仪检测见两组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两组G0/G1期、S期、G2/M期及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上能黏附、生长,并随时间的推移材料表面的细胞数呈增长趋势。 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考察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与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条件下,分别观察及测定6h内配伍液的外观、不溶性微粒数、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2药含量。结果:2药配伍后,6h内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及峰形均无明显变化,配伍液6h内2药含量相对稳定。结论:2药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考察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酚磺乙胺注射液、氨甲苯酸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氨基己酸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测定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止血药配伍后在25℃、37℃条件下,8h内莫西沙星的含量;并考察混合液的pH值及外观的变化。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止血药配伍后,其含量及混合液pH值、外观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止血药配伍后8h内,莫西沙星的含量和混合液的性质保持稳定,但对4种止血药的含量是否有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加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在常温下(20℃)6 h内不同时间的最大吸收峰峰位和吸收度,观察溶液的色泽并测定其pH值。结果:6 h内配伍液的吸收峰位、吸收度、色泽及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常温下6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60.
目的考察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中配伍后,在室温(22℃)下6h内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含量变化,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两种药物配伍后,6h内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6h内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