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79篇
  免费   1624篇
  国内免费   513篇
耳鼻咽喉   121篇
儿科学   666篇
妇产科学   405篇
基础医学   3557篇
口腔科学   273篇
临床医学   4436篇
内科学   4085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1215篇
特种医学   913篇
外科学   2913篇
综合类   5718篇
预防医学   3438篇
眼科学   119篇
药学   3376篇
  20篇
中国医学   2012篇
肿瘤学   407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669篇
  2021年   1073篇
  2020年   960篇
  2019年   713篇
  2018年   738篇
  2017年   777篇
  2016年   876篇
  2015年   901篇
  2014年   2091篇
  2013年   2131篇
  2012年   1971篇
  2011年   2078篇
  2010年   1620篇
  2009年   1518篇
  2008年   1450篇
  2007年   1428篇
  2006年   1389篇
  2005年   1141篇
  2004年   988篇
  2003年   867篇
  2002年   737篇
  2001年   661篇
  2000年   658篇
  1999年   525篇
  1998年   460篇
  1997年   436篇
  1996年   379篇
  1995年   373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280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29篇
  1989年   194篇
  1988年   219篇
  1987年   189篇
  1986年   153篇
  1985年   178篇
  1984年   210篇
  1983年   128篇
  1982年   158篇
  1981年   138篇
  1980年   132篇
  1979年   106篇
  1978年   103篇
  1977年   92篇
  1976年   67篇
  1975年   60篇
  1973年   8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与血压在应激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在应激前后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安静状态、心理应激状态和心理应激后 (恢复状态 )测量抑郁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 ,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以及心理应激前后的变化。心理应激以规定时间内的计算试验模拟 ,血清皮质醇以酶联免疫试验检测 ,血压为常规检测。结果 1.皮质醇 :抑郁组在安静状态、应激状态、恢复状态的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抑郁组应激前后皮质醇浓度的波动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2 .收缩压 :安静状态和恢复状态时抑郁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应激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应激前后收缩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3 .舒张压 :抑郁组在安静状态时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在应激状态和恢复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应激前后舒张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抑郁患者存在基础血压升高 ,此现象可能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单因素观察吸入性损伤或烧伤后血清免疫反应性降钙素(iCT)的变化,分析其诊断意义。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单纯吸入性损伤后中度(A)、重度(B)、特重度损伤(C)组及单纯重度烧伤(D)组,每组6只。吸人性损伤犬均在伤后6 h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其损伤程度。分别于不同时相点抽取犬静脉血检测iCT含量,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结果(1)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A、B、C组犬符合吸入性损伤的预期程度。(2)与伤前值(38±22)ng/L比较,各组吸人性损伤犬iCT含量在伤后1 h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4 h明显高于D组(P(0.05),其中A组于24 h达峰值(453±224)ng/L,B、C组在48 h内呈进行性升高。D组犬iCT含量在伤后2 h开始持续升高,至伤后48 h为(125±41)ng/L。(3)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与伤前值(109±8)mm Hg (1 mm Hg=0.133 kPa)比较,A、D两组氧分压(PaO2)伤后各时相点无明显差异(P>0.05),B、C组犬从伤后8 h和伤后4 h开始持续下降,分别为(65±6)、(71±9)mm Hg。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伤前值(38±5)mm Hg比较,C组犬伤后24 h PaCO2开始升高[(52±11)mm Hg]。结论在吸入性损伤后8 h内,iCT的变化明显早于血气分析指标,其诊断意义接近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NO对血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注射法,观察大鼠血压的变化,放免法检测Ach含量。结果 PAG内微量注射L-NNA后,大鼠平均动脉压升高,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内Ach含量增多,且这一升压效应可被PALG内预注L-Arg或RVLM内预注东莨菪碱所阻断。结论PAG内NO可能经RVLM内Ach介导对血压有紧张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4.
吸烟对大学生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新超  方昆  汪思应  宋伟  王颖 《中国校医》2003,17(5):401-403
目的 探讨吸烟对大学生血压的形响。 方法 随机选择日吸烟量≥ 10支男性大学生 34例为吸烟组 ,不吸烟者 31例为不吸烟组 ,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 吸烟组 2 4h、日间及夜间平均血压均高于不吸烟组 ,日间血压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2 4h血压显示吸烟组血压波动范围高于不吸烟组 ,分为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无显著性以及部分时段血压不稳定三个阶段 ;吸烟组吸烟时心率显著快于对照组。 结论 吸烟可致正常血压男性大学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应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学生吸烟  相似文献   
95.
一种具有高信噪比的脉搏波光电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研制一种生理信号光电传感器。方法: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通过指端毛细血管后的光强度的变化,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电信号1/V转换、放大、滤波处理。结果:获得了清晰稳定的指端容积脉搏波。结论:高信噪比的光电传感器可用作于临床监测和生理信号分析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 8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 (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 (或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及术后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 ,观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二氧化碳分压 (PbtCO2 )和pH值 (pHbt)的变化。 结果  (1) 2 8例脑外伤患者在剪开硬脑膜后PbtO2 、pHbt分别从 (13± 4 )mmHg、(6 .96± 0 .15 )增加至 (2 1± 5 )mmHg、7.0 5± 0 .12 (P <0 .0 5 ) ,PbtCO2 从 (6 1± 6 )mmHg下降至 (5 3± 5 )mmHg(P <0 .0 5 )。(2 )其中 2 4例脑外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 ,PbtO2 、pHbt值分别从 (2 1± 4 )mmHg、7.0 5± 0 .11增加至 (2 8± 6 )mmHg、7.15± 0 .10 (P <0 .0 5 ) ,PbtCO2 从 (5 2± 6 )mmHg下降至 (4 5± 4 )mmHg(P <0 .0 5 )。 (3)PbtO2 <10mmHg持续 30min以上的患者预后差。 结论  (1)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 ,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 ,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 ,以指导治疗。 (2 )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7.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为急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7.7%,急诊手术病死率40.0%。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75%。死亡原因均与腹主动脉瘤和手术无关。结论CTA检查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可靠方法。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瘤体直径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指征。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8.
选用长白猪8只于麻醉下开胸,于在体猪心上探讨心肌缺血时冠脉仍保留有部分扩张储备,而未被充分利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降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内压至4.67kPa时,由LAD分别输入腺苷、山莨菪碱、生理盐水(2ml/min),皆能诱发出明显的LAD流量增加(P<0.05)。在维持LAD内压不变,并持续分别输入上述三种溶液的同时,从LAD远端取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输入生理盐水和山莨菪碱使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下降;心肌缺血时,冠脉内输注药物所诱发出的“冠脉扩张储备”部分是由于此种给药方式所引起的血液稀释及血液粘度下降的结果。它提示在冠脉狭窄时,血液粘度对狭窄远端的心肌血供可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降低血液粘度可能并不亚于扩血管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To monitor the lead hazards in industr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BLLs) in lead-exposed workers, a lead surveillance system (PRESS-BLL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operated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July 1993. A cohort of lead-exposed workers who received a periodic annual health examination at 55 accredited hospital laboratories was constructed. A total of 9807 separate BLL measurements were reported to the system in 1994. The mean BLL was 15.8 μg/dl in male workers and 11.6 μg/dl in female workers. The mean BLL of lead-exposed workers was significantly (P<0.05, z-tes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Taiwanese population (8.6 μg/dl for males and 6.7 μg/dl for females). In addition, the BLLs of 983 (10.0%) workers exceeded the regulatory action level (40 μg/dl for males; 30 μg/dl for females). The workplaces and homes of 57% of the workers with elevated BLLs we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s of lead contamination. These actions identified the causes of elevated BLLs and set up strategies to reduce workers’ lead expos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occupational lead surveillance system represents a method for monitoring of lead hazards from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s to prevent lead poisoning. The information acquired from the system can help in the setting up of a priority of preven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measures. It is also useful for further monitoring of changes in the BLLs of the lead-exposed-worker cohort. The Health Department of Taiwan can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industrial hygiene practice. Subjects with elevated BLLs have been medically treated and placed on long-term follow-up for sequelae. Received: 2 September 1996/Accepted: 29 November 1996  相似文献   
100.
低能量血管内激光照射治疗脑损伤的免疫功能变化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9例接受低能全血管内激光照射治(ILIB)的脑损伤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变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低能量血管内激光照射疗法可明显改善免疫状态和免疫反应水平,增强免疫功能和机体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