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45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47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34篇
妇产科学   199篇
基础医学   388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6115篇
内科学   1254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4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8篇
外科学   706篇
综合类   5904篇
预防医学   1664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2033篇
  17篇
中国医学   668篇
肿瘤学   12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735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1102篇
  2011年   1132篇
  2010年   1083篇
  2009年   1078篇
  2008年   1068篇
  2007年   1118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1100篇
  2004年   1056篇
  2003年   953篇
  2002年   824篇
  2001年   737篇
  2000年   595篇
  1999年   505篇
  1998年   392篇
  1997年   432篇
  1996年   422篇
  1995年   320篇
  1994年   286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近年来,输血安全受到国际国内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许多输血机构都在探索并实施加强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十年来已有许多关于血液中白细胞引起不同输血反应的报道,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病毒感染等。这些异体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对受血者有很大的危害。同时,白细胞还是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输血可能导致这些病毒经血传播及潜伏病毒的激活。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在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界称之为“去白细胞输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体输血和/或血液稀释技术,可使手术中不用或少用库存血,从而减少输库血发生的各种反应及输血传染病(传染性肝炎和艾滋病)的发生,缓解供血来源不足,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减少DIC的发生,因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自2000年5月至今,对择期大手术应用血液稀释技术,实施自身输血,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同宏 《中原医刊》2006,33(8):40-4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凝血部分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on)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SACE(105.7±14.8)U/L,血浆VWF:Ag(159.2±20.1)%,TM(34.6±10.2)μg/L,P-Selection(21.5±4.6)μg/L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有血管病变的患者SACE(118.3±15.9)U/L,血浆VWF:Ag(172.5±30.3)%,TM(39.8±15.4)μg/L,P-Selection(24.6±7.3)μg/L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SACE高水平及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清SACE、血浆VWF:Ag、TM、P-Selection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库存全血保存期间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库存全血保存期间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20例献血者.常规采血保存,分别于采集后10个时间点:2h,24h、3d、5d、7d、10d、14d、21d、28d、33d检测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及红细胞压积。结果 库存全血保存24h后高、中切粘度的升高有显著性(P〈0.05),14d后低切粘度的升高也有显著性(P〈0.05),但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无显著性。结论库血随存放时间的延长,血液流变学特性有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与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关系。方法:设立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结果: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而且男女各组相同。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结论: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是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辨证依据之一。也为气病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输血方式对肺鳞癌患者围术期TNF—α和IL—l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肺鳞癌患者围术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和相互关系。[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对31例肺鳞癌患者行肺癌根治术,将其分为两组,同种输血组(A组)17例,自体输血组14例(B组)。测定两组围术期血清中TNF-α和IL—10的浓度。[结果]A组输血后d1与输血前相比血清中TNF-α、IL-10浓度增高,以IL—10变化尤为明显,输血后d5TNF-α降低并接近输血前的水平,明显低于B组,IL—10仍明显高于输血前的水平。B组中不同时问IL—10无显著变化,TNF-α于ds明显高于输血前。[结论]肺鳞癌患者围术期同种输血后血清中TNF-α降低与IL—10升高有关,IL—10升高可能是同种输血后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自体输血可减轻或去除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这两年对基层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急需规范和整顿。基层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存在一些输血安全隐患,而且是普遍性问题,很多医院领导主观上想把临床输血工作管理好,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不知从何八手,而导致管理效果不如人愿。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输血如何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外科手术,特别是出血量较大的急诊手术、术中出血较多的心内直视手术、以及颅脑外科手术等用血量大,一直是医疗中棘手的问题,而随着人们对输血所带来并发症的重视,以及近年来血源不足及合理输血、血液保护等,使得自体输血成为主流。本文就自体输血在临床应用,特别是大出血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输血是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近20多年来,随着医学输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输血的不断认识,特别由于血细胞分离机的问世,临床输血从以前以输全血为主改变为现在以成分输血为主。现将近2年来我科血液病成分输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输血是临床护理中较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在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工作维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成分输血是通过血细胞分类和将血液中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入,以达到治疗目的。成分输血具有针对性强、效果好、副作用少、节约血液、一血多用、减轻病人负担等优点,已成为现代输血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03年以来,我院已进行成分输血800余次,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