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40篇
  免费   4073篇
  国内免费   2917篇
耳鼻咽喉   182篇
儿科学   602篇
妇产科学   324篇
基础医学   2632篇
口腔科学   5060篇
临床医学   12194篇
内科学   5198篇
皮肤病学   290篇
神经病学   1362篇
特种医学   23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5316篇
综合类   27780篇
预防医学   6132篇
眼科学   452篇
药学   16273篇
  122篇
中国医学   17454篇
肿瘤学   696篇
  2024年   549篇
  2023年   1882篇
  2022年   1510篇
  2021年   2113篇
  2020年   2145篇
  2019年   2248篇
  2018年   1078篇
  2017年   2119篇
  2016年   2372篇
  2015年   2887篇
  2014年   4692篇
  2013年   4725篇
  2012年   5830篇
  2011年   6400篇
  2010年   5751篇
  2009年   5574篇
  2008年   6778篇
  2007年   5968篇
  2006年   4954篇
  2005年   5504篇
  2004年   4439篇
  2003年   4074篇
  2002年   3193篇
  2001年   2787篇
  2000年   2288篇
  1999年   1853篇
  1998年   1654篇
  1997年   1467篇
  1996年   1364篇
  1995年   1232篇
  1994年   1035篇
  1993年   727篇
  1992年   675篇
  1991年   633篇
  1990年   591篇
  1989年   568篇
  1988年   218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153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脑出血SD大鼠脑水肿及血肿周围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分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小檗碱治疗组。采用注射未凝自体动脉血的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小檗碱治疗组大鼠于造模后腹腔注射小檗碱溶液40 mg/kg,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1脑出血组及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2脑出血后,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并于术后72小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小檗碱治疗组大鼠HIF-1α、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64,P<0.01)。3脑组织含水量呈进行性增加且于术后72小时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小檗碱治疗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小檗碱可以显著减少脑出血后脑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血肿周围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促进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患者69例进行研究讨论,对所有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优良率为89.8%,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的比治疗前的要好,P <0.05。结论对于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不但治疗的效果较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43.
44.
《抗感染药学》2019,(6):1084-1086
目的:评价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对患者隐裂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96例(102颗),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48例,50颗)和治疗组(48例,52颗);对照组患者给予采用根管充填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置入牙袋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值及口腔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值及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云南白药与根管充填疗法治疗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减轻了其疼痛,改善了口腔炎症。  相似文献   
45.
《中国药房》2019,(8):1056-1060
目的:比较岗梅根和茎的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体外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增殖活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岗梅野生资源和扩大其药用部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岗梅根和茎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以IEC-6细胞为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岗梅根或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0、1、5、10、20、40、60、80、100μg/mL)处理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活力,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图并计算各萃取物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结果:通过GC-MS分析技术从岗梅根和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2、46个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4个,主要为壬酸(根、茎中分别含14.18%、6.14%)、辛酸(根、茎中分别含10.59%、4.35%)、己酸(根、茎中分别含8.63%、10.86%)、丹皮酚(根、茎中分别含7.79%、6.00%)、2-甲基-3-苯基-丙醇(根、茎中分别含6.30%、0.58%)、乙酸(根、茎中分别含1.72%、33.77%)等。细胞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岗梅根和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质量浓度较低(≤60μg/mL)时,能显著促进IEC-6细胞增殖,EC_(50)分别为16.35、20.20μg/mL;而当质量浓度较高(≥80μg/mL)时,则表现出细胞毒活性,对IEC-6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结论:岗梅根和茎中的低极性挥发性化学成分种类相似,其萃取物对IEC-6细胞的体外生物活性也相似;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其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而丹皮酚则可能是其细胞毒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6.
血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男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男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血精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药在防治本病过程中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精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7.
刘玉  张军  周利民 《安徽医药》2019,40(9):990-994
目的 观察心率震荡(HRT)在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HFpEF患者因心律失常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72例HFpEF患者与40例同期住院非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将HFpEF组患者分为BNP1组(43例)与BNP2组(29例)。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计算HRT指标,比较组间及组内HRT的差异。随访3个月,统计因心律失常再入院的例数。结果 HFpEF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震荡初始(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组内BNP1组与BNP2组比较,TO和震荡斜率(T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3(TO和TS均为异常)在BNP2组中的发生率为48.28%,较HRT1(20.69%)和HRT2(31.03%)明显增高,BNP1组和BNP2组中HRT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HFpEF患者因心律失常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000 3,95% CI:1.000 07~1.000 5),HRT3患者发生因心律失常再入院的概率是HRT1患者的19.500倍(OR=19.500,95% CI:3.502~108.567)。结论 在HFpEF患者中,HRT可作为评价患者心功能和预测因心律失常再入院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真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特征,为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血流感染者的菌群、科室分布以及耐药性。 结果入组192例真菌血流感染者的血培养样本中共分离192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为31.77%(61/192),其次热带念珠菌检出率为18.75%(36/192);重症医学科检出率最高为33.85%(65/192)。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氟胞嘧啶4.49%(9/192)、伊曲康唑5.73%(11/192)、氟康唑10.94%(21/192)和伏立康唑11.46%(22/192);除两性霉素B外,2016至2018年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所分离192株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菌率达46.7%。 结论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对目前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但耐药率逐年上升,加强监测血培养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9.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1,2]、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近年获得极大发展。许多研究证明腹腔镜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恶性肿瘤的疗效相当[3,4],因此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选择微创手术治疗。但由于很多恶性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切除难度大,术中止血困难、大量出血的情况不可避免。术中回收式自体血回输(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CS)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血液管理措施,其应用于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安全性是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目前ICS在外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