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14篇
  免费   5447篇
  国内免费   4098篇
耳鼻咽喉   366篇
儿科学   1273篇
妇产科学   562篇
基础医学   5540篇
口腔科学   710篇
临床医学   10454篇
内科学   7905篇
皮肤病学   959篇
神经病学   894篇
特种医学   24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6645篇
综合类   24462篇
预防医学   4699篇
眼科学   649篇
药学   7887篇
  97篇
中国医学   13288篇
肿瘤学   4011篇
  2024年   722篇
  2023年   2694篇
  2022年   2182篇
  2021年   2946篇
  2020年   2564篇
  2019年   2440篇
  2018年   1224篇
  2017年   2030篇
  2016年   2159篇
  2015年   2245篇
  2014年   3486篇
  2013年   3470篇
  2012年   4503篇
  2011年   4999篇
  2010年   4475篇
  2009年   4431篇
  2008年   4961篇
  2007年   4513篇
  2006年   4377篇
  2005年   4523篇
  2004年   3803篇
  2003年   3588篇
  2002年   2936篇
  2001年   2869篇
  2000年   2067篇
  1999年   1845篇
  1998年   1684篇
  1997年   1473篇
  1996年   1455篇
  1995年   1401篇
  1994年   1114篇
  1993年   718篇
  1992年   651篇
  1991年   594篇
  1990年   508篇
  1989年   528篇
  1988年   205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138篇
  1985年   92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4 毫秒
991.
商陆多糖Ⅰ(PEP Ⅰ)10,20mg·kg~1 ip能显著抑制S180生长,最大抑瘤率可达51.7%,Cy 10mg·kg~1 ip.抑瘤率为55.1%,两者合用抑瘤率为68.6%,PEP-Ⅰ治疗能显著促进脾脏增生,但不影响体重,PEP-Ⅰ治疗后,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及白介素2(IL-2)产生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计数外周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并用[~3H]TdR参入法观察rmGM-CSF刺激骨髓细胞增殖.结果表明PEP-Ⅰ与Cy合用治疗至d 11的外周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用Cy组,以上实验结果说明EPP-Ⅰ可能通过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来抑制移植性肿瘤生长,并具有保护造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应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5例进行抗原受体基因重和肿瘤融合基因转录本的研究,发现96%的患者存在至少一种上述基因标记,对其中23例具有连续3次以上送检骨髓标本的患者进行微量残留病检测。  相似文献   
993.
补益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的免疫药理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种补益中药(枸杞子、淫羊藿、黄芪和女贞子)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以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为主.主要包括:(1)对有丝分裂剂诱导的T细胞增殖反应更敏感;(2)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部位在胸腺;(3)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龄鼠和荷瘤鼠均有明显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作用.补益中药的多糖成分可能是它们具有"扶正固本"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随机选取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间,腹腔镜肝脏切除术患者86例为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记录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术中出血量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组T1、T2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T1、T2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48 h T淋巴细胞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呼吸暂停、苏醒延迟、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还能降低患者中心静脉压,且未增加术中出血,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较小,麻醉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患病特征,探究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首次接受腹膜透析患者共20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诊断腹膜炎41例。比较腹膜炎组与无腹膜炎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原发肾脏疾病、基础疾病、吸烟、透析龄、肺炎和肠道感染情况,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钾、血钙、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计算NLR、PL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41例患者发生1次腹膜炎34例,两次及以上7例,发生时间为透析后1~6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病原学检查发现,41例患者革兰阳性菌(G+)感染22例,革兰阴性菌(G-)感染17例,真菌2例。单因素比较发现,腹膜炎组比无腹膜炎组年龄增加,糖尿病和肠道感染增多,透析龄延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总胆固醇、空腹血糖、CRP和PCT、NLR和PLR水平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3~5.968;t=4.526~22.32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感染(OR=3.652,95%CI:2.485~5.023,P<0.001)、透析龄(OR=5.524,95%CI:3.896~7.215,P<0.001)、高NLR(OR=4.425,95%CI:2.967~5.632,P<0.001)和高PLR(OR=4.021,95%CI:2.536~5.021,P<0.001)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LR和PLR预测腹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和0.813,临界值分别为2.8和106.7,敏感性分别为85.6%和80.7%,特异性分别为77.9%和86.4%。结论:腹膜透析有较高的腹膜炎发生率,发生峰值在3.5个月,以G+或G-感染为主,肠道感染、透析龄延长、高NLR和高PLR水平是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LR和PLR监测对早期预测腹膜炎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过量运动对健康大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Spraug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过量运动组,每组15只。安静对照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过量运动组进行16周高强度跑台力竭运动。实验后,测定24 h尿蛋白(UP)、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含量评价肾功能;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获取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评分以及纤维化指数(FI);免疫印迹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E-钙黏蛋白(E-CA)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过量运动组肾脏结构异常,肾小球损伤评分、肾小管损伤评分、FI、UP、BUN和SCr增加(t分别为-6.895、-7.365、-9.234、-4.964、-7.753、-16.444,均P<0.05),MMP-9蛋白表达下调(t=5.077,P<0.05),而TGF-β1、α-SMA和E-CA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01、-1.129、1.585,...  相似文献   
997.
何丹  马建华  马娟  杜磊  张艳  郝晨光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0):2513-2517
背景 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是一类具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异常,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关于Breg在NMOS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的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Breg在NMOS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NMOSD患者55例作为NMOSD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CD19+CD24hiCD38hi Breg、CD19+CD24hiCD27+Breg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 NMOSD组患者CD19+CD24hiCD38hi Breg、CD1...  相似文献   
998.
李靖  王洋  柳克晔  高峰  韩喆 《西部医学》2023,35(3):381-385
探讨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心肌损伤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4名行OPCABG的患者,依据患者术前NLR的三分位数分为高比值组(NLR>2.8,n=102)、中比值组(2.8≥NLR≥1.6,n=106)以及低比值组(NLR<1.6,n=106)。分别检测患者术前基线、术后8 h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 高比值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比值组及低比值组(P<0.05)。高比值组术后CKMB峰值显著高于中比值组[2.1(1.2~13.0) ng/mL vs2.0(1.0~7.3) ng/mL, P=0.047]及低比值组[2.1(1.2~13.0) ng/mL vs1.1(0.9~1.6) ng/mL, P<0.001]。且高比值组患者术后CTnI峰值同样显著高于中比值组[0.075(0.010~0.185) ng/mL vs 0.020(0.000~0.103) ng/mL, P=0.011],以及低比值组[0.075(0.010~0.185) ng/mL vs0.010(0.000~0.030) ng/mL, P<0.001]。术前NLR较高是术后患者CTnI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9; 95%CI:1.326~5.954; P=0.007)。高比值组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比值组及低比值组(HR:1.80; 95%CI:1.16~2.79; Log Rank P=0.021)。结论 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会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99.
探讨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1(SRPK1)对肝癌细胞株HepG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通过Ualcan及TIMER 2.0数据库分析SRPK1 mRNA在肝细胞癌(LIHC)与正常样本、配对癌旁样本之间的表达差异,与生存时间、临床分期、病理分期、TP53变异、人种、性别、年龄、体重等临床资料的关系。用HPA数据库的免疫组化数据验证SRPK1蛋白在LIHC组织及正常对照间的表达差异。构建SRPK1过表达及抑表达的HepG2细胞,并根据SRPK1表达差异分为SRPK1组及对照的Vector组,shRNA组及对照的Scramble组。Western blot检测4组细胞株SRPK1的蛋白水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EMT分子标记物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差异。核浆蛋白分离比较细胞β-catenin入核程度的变化。GEPIA2数据库分析在LIHC组织中SRPK1与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Twist、MYC、MMP9的相关性,Real-time PCR验证SRPK1对Twist、MYC、MMP 9表达的影响。结果 SRPK1表达在LIH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配对癌旁样本(P<0.05),随疾病分期及病理分级增加而增加(P<0.05),高表达SRPK1组总生存期低于低表达组(P=0.035),LIHC患者TP53突变组SRPK1表达高于非突变组(P<0.05),在不同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间无差别(P>0.05)。SRPK1过表达HepG2细胞E-cadherin表达下降,Vimentin表达增加(P<0.05);抑表达细胞E-cadherin增加,Vimentin下降(P<0.05)。SRPK1在LIHC组织中分别与Twist、MYC、MMP9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SRPK1过表达细胞β-catenin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增加(P<0.05),Twist、MYC、MMP9表达增加(P<0.05);反之,抑表达细胞β-catenin在细胞核中表达下降(P<0.05),Twist、MYC、MMP9表达减少(P<0.05)。结论 SRPK1可能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HepG2细胞EMT活化  相似文献   
1000.
余晓刚  朱晓丹  周法庭  孙志民  郭庆  张蓉 《西部医学》2023,35(7):970-975+981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分析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胃癌细胞发生转移的机制。方法 设置对照组和共培养组,分别将正常培养基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HGC27,采用MTT法和划痕试验检测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设置Control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以HUVEC的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6、12和24 h,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物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 MTT及划痕试验表明HUVEC条件培养基促进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和迁移。与Control组比较,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呈间充质状改变,丝状伪足样凸起数量显著增加。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和MMP-9逐渐增加,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ZO-1和Occludin的表达也逐渐下降,细胞膜分布减少。结论 间接共培养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上调胃癌细胞MMP-9,破坏紧密连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