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32篇
  免费   4729篇
  国内免费   5212篇
耳鼻咽喉   449篇
儿科学   1138篇
妇产科学   710篇
基础医学   5533篇
口腔科学   632篇
临床医学   15205篇
内科学   11679篇
皮肤病学   613篇
神经病学   2408篇
特种医学   20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7篇
外科学   3684篇
综合类   30040篇
预防医学   7084篇
眼科学   684篇
药学   17404篇
  80篇
中国医学   7588篇
肿瘤学   2389篇
  2024年   442篇
  2023年   1550篇
  2022年   1314篇
  2021年   1769篇
  2020年   1795篇
  2019年   2097篇
  2018年   1074篇
  2017年   1843篇
  2016年   2035篇
  2015年   2423篇
  2014年   3598篇
  2013年   3781篇
  2012年   5201篇
  2011年   5950篇
  2010年   5608篇
  2009年   5789篇
  2008年   6535篇
  2007年   6283篇
  2006年   6005篇
  2005年   6502篇
  2004年   5354篇
  2003年   4941篇
  2002年   4159篇
  2001年   3604篇
  2000年   2774篇
  1999年   2473篇
  1998年   2343篇
  1997年   2023篇
  1996年   1928篇
  1995年   1814篇
  1994年   1405篇
  1993年   1084篇
  1992年   930篇
  1991年   870篇
  1990年   712篇
  1989年   692篇
  1988年   304篇
  1987年   183篇
  1986年   156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表现及不同基因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收集一CMT家系8名成员临床资料,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MP22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选择60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该家系中患病者以行走不稳、跨阈步态,伴有弓形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家系中5名成员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及MLPA方法均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序列,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名(Ⅱ3、Ⅱ9、Ⅱ11、Ⅲ7),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基因检测结果示PMP22基因重复序列的为携带者有1名(Ⅲ5),家系中余3名成员及对照组60名均未见重复序列。结论基因检测在明确CM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且MLPA法筛查基因时操作更简便、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检测诱导型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和eNOS)在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和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iNOS和eNOS在30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蜡块(LSC)、3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蜡块(LS)和1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并以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测量各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iNOS和eNOS在外阴正常皮肤中无表达;在LSC中iNOS和eNOS每视野平均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4.83±3.79和17.86±4.82,高于LS的8.00±3.35和6.43±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SC和正常皮肤中MVD分别为21.58±2.48和20.44±3.66,高于LS(10.34±2.83)。iNOS和e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Kappa=0.811,P<0.05)。结论:iNOS和eNOS可能与LSC炎症过程中的血管扩张有关;在LS皮损真皮中微血管减少,iNOS和eNOS可代偿性地改善LS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56.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重要药物,胰腺功能障碍是其严重毒副作用之一.以往强调为预防胰腺功能障碍,在使用L-asp时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但有研究认为在L-asp停药后从低脂饮食过渡到普食阶段,由于饮食质量发生明显改变会造成胰腺分泌水平增加,从而诱发胰腺炎[1].为此,我们对L-asp化疗期间的患儿采用饮食干预,以期探索配合L-asp化疗顺利进行的合理饮食.  相似文献   
57.
资料与方法自1997年2月~2005年2月,我院共收治22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依据上述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19~72岁。22例患者皆在住院1~2天之内做心电及心肌酶检测。诊断标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根据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的接触史和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谷氨酸是否能够影响腺苷A2A受体对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调节。方法用1000ng/ml脂多糖(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分别加入100nmol/L A2A受体激动剂CGS21680以及不同浓度的谷氨酸(0,1,0,25,0,5mmol/L)干预,观察NOS活力变化。结果LPS诱导NOS活力增高,激活A2A受体可以产生抑制作用;0,25及0.5mmoL/L谷氨酸和A2A受体激动剂同时存在时,NOS活力进一步增高。结论高浓度谷氨酸可逆转腺苷A2A受体激动剂抑制升高NOS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日本终于许可基因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临床上应用。今后,临床实际中使用rt-PA时,必须保证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的正确性。但是,与脑卒中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很多,为了能够正确地诊断,有必要充分了解那些容易和超急性期脑梗塞相混淆的疾病或病态。  相似文献   
60.
Boma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目前已知惟一在核内复制的非分段单分子负链RNA病毒,具有严格的嗜神经性,在感染细胞内呈低量、非溶细胞性复制。相关的最早报道德国在1885年,当时将流行于马群中的一种致死性脑炎命名为Borna病,但是直到1990年,才成功地从感染动物脑内分离到了BDV。目前可确定的是自然感染主要发生在马和羊,而动物实验发现BDV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