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49篇
  免费   6555篇
  国内免费   2190篇
耳鼻咽喉   711篇
儿科学   1304篇
妇产科学   1100篇
基础医学   2346篇
口腔科学   423篇
临床医学   12241篇
内科学   9006篇
皮肤病学   303篇
神经病学   3444篇
特种医学   20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1篇
外科学   6291篇
综合类   26712篇
预防医学   4734篇
眼科学   462篇
药学   8411篇
  249篇
中国医学   1674篇
肿瘤学   12269篇
  2024年   1106篇
  2023年   4159篇
  2022年   3487篇
  2021年   4423篇
  2020年   3939篇
  2019年   3908篇
  2018年   1817篇
  2017年   2744篇
  2016年   2914篇
  2015年   2809篇
  2014年   4122篇
  2013年   3881篇
  2012年   4464篇
  2011年   4440篇
  2010年   4152篇
  2009年   3957篇
  2008年   4311篇
  2007年   3871篇
  2006年   3331篇
  2005年   3716篇
  2004年   3812篇
  2003年   3653篇
  2002年   2743篇
  2001年   2597篇
  2000年   1934篇
  1999年   1509篇
  1998年   1274篇
  1997年   1099篇
  1996年   875篇
  1995年   846篇
  1994年   567篇
  1993年   356篇
  1992年   317篇
  1991年   295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81.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治疗面部色素痣的体会与患者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本院100例2016年4月—2018年4月面部色素痣患者。随机分组,物理治疗组采取CO2点阵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组则采取手术切除方法治疗。比较两组面部色素痣控制率;患者对治疗后美观度的满意度、平均治疗的次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水平;复发率。结果手术切除组面部色素痣控制率、患者对治疗后美观度的满意度、平均治疗的次数、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水平相比较物理治疗组更好,P<0.05。手术切除组患者复发率低于物理治疗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方法治疗面部色素痣效果好。  相似文献   
82.
83.
84.
刘林  李修红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43-2447
目的:肌少症对老年肝癌术后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4例老年肝癌,根据有无合并肌少症,分为肌少症组(n=35)和非肌少症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结果:肌少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30 d再入院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9个月,1年、2年、3年累积总生存率为74.3%、51.1%、24.5%,而非肌少症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7个月,1年、2年、3年累积总生存率为87.3%、75.6%、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肝癌术后预后与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肌少症、巴塞罗那分期(BCLC)、甲胎蛋白、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MVI)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CI、肌少症、BCLC分期、肿瘤个数、MVI是老年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肌少症会增加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恢复,同时也会降低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对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63例(WHO Ⅲ级27例,Ⅳ级36例),完善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分子检测结果。应用Sanger测序法检测样本中IDH1和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通过比较其生存期的差异,分析基因突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3例高级别胶质瘤中,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和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RT突变型和野生型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IDH1突变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良好的因素,TERT突变不能单独提示预后,二者联合分析提示:IDH1突变/TERT突变组预后最好,IDH1野生/TERT突变组预后最差,IDH1突变/TERT野生组预后稍好于IDH1野生/TERT野生组,四组间预后有明显差异。结论:IDH1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在此基础上,TERT启动子突变检测有助于进一步划分其预后分层。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辅助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行胃癌根治术并经病理确诊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的检查结果计算PNI,探讨PNI与患者辅助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平均PNI为45.8±11.9,随访期间死亡12例,PNI高的患者死亡率低于PNI低的患者,且PNI高的患者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NI低的患者(P<0.05)。脉管癌栓(P=0.04)、PNI(P=0.014)、肿瘤浸润深度(P=0.08)是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高的胃癌患者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低,PNI是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探讨PTC和H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首诊患者30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TC,其中术后病理学确诊伴发HT者42例,比较伴发HT与未伴发H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PTC患者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46.2岁 vs 41.9岁)。相较于与未伴发HT的PTC患者,伴发HT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93% vs77%),中央区淋巴结数目较多[(5.0±3.4)枚 vs (2.5±2.7)枚],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较高[(3.28±1.91)μU/mL vs (2.12±1.29)μU/mL],术前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阳性率较高(55% vs 14%),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率较高(69% vs 13%)。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5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低龄、被膜侵犯是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HT对PTC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发HT的PTC患者TSH水平显著偏高,提示HT可能是PTC发病风险因素之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相关,推测PTC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淋巴结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