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09篇
  免费   850篇
  国内免费   737篇
耳鼻咽喉   112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354篇
基础医学   437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3048篇
内科学   276篇
皮肤病学   2239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8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097篇
综合类   7129篇
预防医学   1532篇
眼科学   236篇
药学   3566篇
  55篇
中国医学   4165篇
肿瘤学   107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851篇
  2022年   551篇
  2021年   745篇
  2020年   796篇
  2019年   878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777篇
  2016年   805篇
  2015年   885篇
  2014年   1658篇
  2013年   1445篇
  2012年   1758篇
  2011年   1800篇
  2010年   1548篇
  2009年   1428篇
  2008年   1537篇
  2007年   1333篇
  2006年   1242篇
  2005年   1214篇
  2004年   1165篇
  2003年   1021篇
  2002年   954篇
  2001年   731篇
  2000年   571篇
  1999年   424篇
  1998年   378篇
  1997年   308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病理性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是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及细胞基质成分大量沉积的结果,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并影响外观与功能的异常增生,也称为异常瘢痕。临床上分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及瘢痕疙瘩(keloid,K),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现从基因治疗的角度出发。探讨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62.
病理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452、1940±509,移植后分别为3237±1871、1809±552,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物保持着原有的胶原特性及含量,未检测到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适当体积移植到裸鼠皮下,其生物学特性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该动物模型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3.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离和纯化2种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单个血管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数目增多,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透射电镜可见增生性瘢痕中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有内皮细胞脱落。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GF-β1、PDGF、ET-1、VEGF、FGF2的水平分别为(60±8)、(30±4)、(0.12±0.03)、(52±5)、(18.1±1.2)μg/个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减退,可能与瘢痕中胶原的大量产生和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64.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治疗组均口服甲硝唑0.2g,维生素B620mg,外涂本科临时配制的复方氯霉素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中成药一清胶囊,1个月为1疗程.共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能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5.
痤疮是青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重度痤疮常因面部出现较多炎性皮疹、囊肿、结节而使容貌受损,极大地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满意。2000年以来,笔者应用口服异维A酸联合白花蛇舌草针肌肉注射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1病历摘要 患者,40岁,因月经量多、乱2年余,伴心慌气短人院。查体:P103次/min,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腹部:下腹正中可见纵行陈旧性手术瘢痕,愈合可。妇检:外阴呈已婚未产式,血染,宫颈光滑、肥大,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活动可,双附件未触及。既往:1990年行剖宫产术;1996年因发热、关节痛,在自治区医院确诊为:  相似文献   
67.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多发的皮肤疾患,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粉渣”等。其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由于本病好发于面部,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美容,部分患者可能因此而发生心理障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因为病情较重或处理不当形成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成为目前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疾病之一。从2006年至今笔者跟随导师运用中医药治疗了63例患者,其中在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痤疮之痰湿瘀滞证病例,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病理性瘢痕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变化的研究,初步探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自由基水平升高的机制,为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切除瘢痕后做为真皮替代物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DR脱细胞猪皮和大张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一步法和二步法)覆盖切除瘢痕后的创面.结果 对47例瘢痕患者中的22例进行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7 d左右,再植大张自体刃厚皮的二步法复合移植,其中在脂肪层上复合移植成活率(88.3±3.7)%,在深筋膜层上复合移植成活率为(89.7±3.4)%.25例采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同时复合移植的一步法,在脂肪层上复合移植成活率(92.5±4.1)%,在深筋膜层上复合移植成活率为(93.2±5.2)%.复合移植成活后,创面颜包淡红,表面平坦光滑,柔韧性好.最长随访时间90 d,复合区皮肤近似正常,皮肤结实、光滑、平整,可捏起,仅见移植边缘有少许轻微瘢痕增生,功能好.结论 一步法复合移植比二步法成活率高,且脂肪层上的复合移植皮比深筋膜上的复合移植皮肤弹性较好,也更柔软、丰满,两者在功能上则无区别.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是覆盖瘢痕切除后创面的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  相似文献   
70.
杨英才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B):3007-3007
抑制异常增生的瘢痕,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康宁克痛-A,尿糖皮质激素药物,近年来,确认它对预防瘢痕增生有较好的效果。将康宁克痛加入局麻药内,术中局部浸润注射,在局麻的同时,不增加手术步骤,能早期用药,以达到预防瘢痕增生的目的,共治疗26例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