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31篇
  免费   11272篇
  国内免费   8100篇
耳鼻咽喉   3939篇
儿科学   3805篇
妇产科学   3029篇
基础医学   4570篇
口腔科学   1080篇
临床医学   50866篇
内科学   27189篇
皮肤病学   2953篇
神经病学   2755篇
特种医学   161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20889篇
综合类   47004篇
预防医学   12510篇
眼科学   4164篇
药学   30739篇
  113篇
中国医学   12903篇
肿瘤学   8298篇
  2024年   1516篇
  2023年   5765篇
  2022年   3724篇
  2021年   4055篇
  2020年   4223篇
  2019年   2590篇
  2018年   2698篇
  2017年   5726篇
  2016年   7359篇
  2015年   9551篇
  2014年   14016篇
  2013年   16683篇
  2012年   24945篇
  2011年   27660篇
  2010年   25522篇
  2009年   18558篇
  2008年   19762篇
  2007年   16782篇
  2006年   11342篇
  2005年   5953篇
  2004年   5951篇
  2003年   3958篇
  2002年   3644篇
  2001年   3502篇
  2000年   2265篇
  1999年   1956篇
  1998年   529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327篇
  1993年   270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215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血清学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HbA1c)联合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预测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7月30日孕11~13+6周于我院门诊产检的妊娠妇女,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并记录妊娠早期(11~13+6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HbA1c、PAPP-A中位数倍数(multiple of the median,MoM)水平,根据孕24~28周进行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妊娠早期血清学指标预测GDM的最佳截断值并得出最适宜的联合预测方案。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FPG和HbA1c、低水平PAPP-A、受孕方式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有家族糖尿病史以及妊娠早期体质量指数(BMI)为超重或肥胖均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OR分别为7.206和47.512,均P<0.001)。分析不同预测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示,PAPP-A MoM联合HbA1c及FPG诊断时AUC最大(0.728),其后依次为PAPPA MoM联合HbA1c(0.721)、HbA1c联合FPG(0.717),均大于HbA1c(0.707)和FPG(0.647),而PAPP-A MoM的AUC为0.380,对GDM没有诊断意义。结论:具有高风险因素的孕妇,推荐在妊娠早期联合检测HbA1c与PAPPA MoM,以早期预测GDM。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符合多原发结直肠癌诊断的患者42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20%(42/349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2例,年龄38~86岁,中位年龄66岁,共发现73处结直肠癌灶,多位于近端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共检出淋巴结527枚,阳性10枚(1.9%),淋巴结阳性患者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37.5%(12/32);27例为双原发癌,3例为三原发癌,2例为五原发癌;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5%和74.38%。异时性多原发癌10例,年龄33~86岁,第一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第二癌多位于升结肠区域;共检出淋巴结276枚,阳性率12.3%(34枚),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66.67%。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不少见,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临床中应引起重视,提高早期诊断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3.
创可贴是家庭的常备药品,不少人在遇到小伤口时都会用来贴一贴。然而,创可贴并非“万能贴”,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伤口感染,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苏州就有一女童因使用创可贴不当,导致左手中指末节感染坏死,不得不行截肢手术。  相似文献   
94.
《陕西医学杂志》2015,(2):144-146
目的:探讨MACC1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小发卡RNA(shRNA)干涉食管癌细胞Eca109中MACC1的表达。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试验检测MACC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最后利用裸鼠成瘤试验检测MACC1对食管癌细胞体内增值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MACC1干涉的食管癌细胞,MTT和平板克隆结果显示MACC1基因干涉后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使食管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体内试验进一步证实MACC1干涉后抑制食管癌细胞在体内的增值。结论:干涉MACC1基因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临床提示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患儿的胸部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24例,女9例;年龄10~50 d,中位年龄27 d,其中早产儿19例,33例均行胸部CT平扫。结果:33例中32例伴肺炎,17例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例为先天性心脏病,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血管瘤致气管狭窄。结论:胸部影像特别是CT检查能给临床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患儿的失败原因确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6.
97.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前不久,北京的一位医生赶赴山西某医院,为一名患者实施神经外科支架植入手术,术后收取事先与患者家属协商好的1万元劳务费(即通常所说的"飞刀费")时,被家属录像并举报,这位涉事的北京医生和山西某医院的一位相关医生均被停职。此事令"飞刀医生"话题再次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对鉴别肾上腺乏脂肪腺瘤与肾上腺结节样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肾上腺乏脂肪腺瘤和27例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两组病例各期增强CT值,利用公式灌注值P=CT静脉期-CT平扫期、廓清值C=CT静脉期-CT延迟期、绝对廓清灌注指数APC=(C/P)×100%及相对廓清灌注指数RAPC=(C/CT静脉期)×100%得到相关参数,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鉴别两者的最佳价值。结果肾上腺乏脂肪腺瘤直径较结节样增生更大;肾上腺乏脂肪腺瘤病灶各期CT值均明显高于结节样增生,且两者灌注值P、廓清值C、APC及RAPC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灶位置、对侧肾上腺萎缩及动脉期CT值对鉴别两者无显著意义。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肾上腺乏脂肪腺瘤和肾上腺结节样增生。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治疗中的成功使得该疾病的免疫治疗得以重视。然而,失配修复缺陷的结直肠癌患者仅占结肠癌患者的一部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免疫治疗应用到疾病的早期阶段,包括辅助一线治疗,以及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然而,哪些患者能够从该免疫治疗中获益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这类药物具有自身免疫毒性。PD-1的配体之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作为一种检测生物标记物,其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来实现。但其免疫组化的检测存在一些混杂因素,包括应用不同的检测抗体、不同的免疫组化临界值、肿瘤组织的采集准备方式不同、处理过程的不同、原发与继发的活检标本、肿瘤源性或诱导的PD-L1表达,以及肿瘤与免疫细胞的染色等。目前的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过表达PD-L1的患者在接受抗PD-L1治疗时临床效果更理想,而有些低表达的肿瘤也对该治疗有所缓解,这使PD-L1的分析中存在复杂性。阐明宿主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针对PD-L1药物是否让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Salter-HarrisⅡ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44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男35例,女9例。年龄6~17岁,中位数10岁。左侧26例,右侧1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均属于Ⅱ型,其中不稳定型5例。20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均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均因跌倒致伤,受伤至治疗时间1 h至2 d,中位数8 h。均先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先以超腕关节夹板固定,然后辅以石膏托固定。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综合疗效。结果: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0.1)个月,塑形时间(3.0±0.5)个月。43例患者腕关节掌屈55°±5°、背伸40°±15°、桡偏25°±5°、尺偏35°±5°,下尺桡关节旋前80°±5°、旋后90°±5°。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1.8±0.6)分,优40例、良3例。所有患儿均未发现桡骨远端骨骺早闭。结论: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可有效治疗Salter-HarrisⅡ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