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82篇
  免费   5583篇
  国内免费   5366篇
耳鼻咽喉   383篇
儿科学   545篇
妇产科学   499篇
基础医学   6751篇
口腔科学   1156篇
临床医学   10089篇
内科学   7026篇
皮肤病学   610篇
神经病学   1770篇
特种医学   25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0篇
外科学   4199篇
综合类   21186篇
预防医学   7670篇
眼科学   1191篇
药学   16663篇
  114篇
中国医学   6953篇
肿瘤学   3947篇
  2024年   902篇
  2023年   3033篇
  2022年   2563篇
  2021年   2850篇
  2020年   2302篇
  2019年   2288篇
  2018年   1295篇
  2017年   1843篇
  2016年   2098篇
  2015年   2461篇
  2014年   3658篇
  2013年   3647篇
  2012年   4995篇
  2011年   5562篇
  2010年   4888篇
  2009年   5024篇
  2008年   5930篇
  2007年   5290篇
  2006年   5053篇
  2005年   5321篇
  2004年   4008篇
  2003年   3403篇
  2002年   2753篇
  2001年   2332篇
  2000年   1754篇
  1999年   1306篇
  1998年   1125篇
  1997年   1037篇
  1996年   837篇
  1995年   819篇
  1994年   669篇
  1993年   513篇
  1992年   474篇
  1991年   419篇
  1990年   376篇
  1989年   357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纳米电化学传感技术进行癌症的早期检测是将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简要介绍了肿瘤早期检测用标志物的概念和电化学检测这些标志物的原理,对纳米粒子应用于电化学癌症早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最后对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近数十年来各类脊柱内固定系统发展迅速,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增多,其主要的优点包括:提高植骨融合率、防止植骨块的移位、减少外固定的使用或缩短使用时间、改善和维持脊柱的序列。脊柱内固定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各国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但金属内植物的应用也带来了相应的一些并发症,如内植物移位、断裂、对骨融合的应力遮挡效应以及对影像检查造成伪影等。鉴于这些并发症,人们一直致力于改进内固定系统以克服其各种缺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明确与中国人原发无精和严重少精症密切相关的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域微缺失位点及其缺失特点,为开展中国人AZF微缺失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针对实验组134例原发无精、118例原发严重少精症患者与对照组210名已正常生育男性,进行AZFa、AZFb、AZFe三个区域共15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 site,STS)的微缺失分析。结果 对照组在所有15个STS位点中均未发现缺失,实验组STS位点缺失涉及到13个STS位点,分别是:AZFa区的sY84、sY86,AZFb区的sYl21、sYl23、sYl24、sYl27、sYl34、sYl33,AZFc区的sYl52、sY242、sY254、sY255、sYl57。在5例无精患者中发现AZFa区STS位点缺失,缺失率为2.0%,在7例无精与3例少精患者中发现AZFb区STS位点缺失,缺失率为4.0%,在14例无精与18例少精患者中发现AZFc区STS位点缺失,缺失率为12.7%。统计学分析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13个STS位点缺失率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所确定的AZF区域13个STS位点缺失与中国人原发无精和严重少精密切相关,未发现上述STS位点缺失的群体多态现象;中国人原发无精和严重少精症AZF区域微缺失的频率、分布、缺失热区与白人基本一致;所选择的13个STS位点可作为中国人原发无精与严重少精症AZF区域微缺失基因诊断筛查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994.
伊·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总熵变公式ds=dse+dsi把上述公式用于人体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在前人对人体热力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人体熵流的数学模型,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对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为该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热源实验、过敏实验、体内植入实验综合评价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无溶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支架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支架材料动物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性反应,12周后炎性反应基本消失,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积聚现象.结论 表面磁性膜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6.
不典型脂肪瘤样肿瘤/分化好的脂肪肉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well differentiated liposareoma,ALT/WDL)是较常见的一种软组织肿瘤。组织学上由较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但细胞常大小不一,伴散在的深染异型核及脂母细胞。它是一种中间性局部侵袭性的肿瘤,即可复发,不转移,但可进展为高度恶性的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从而获得转移的能力并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997.
王斌  管思明 《中国微循环》2004,8(3):140-142,145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rotein,ox-LDL)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ELISA法测定细胞表面ICAM-l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免疫组化法结合图象分析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含量.结果 ox-LDL可明显增加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l的表达,并减少NO及NOS的表达,且有浓度依赖性,但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ox-LDL可损害内皮细胞的功能,减少内皮细胞NO、NOS的表达并增加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这可能为ox-LDL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在白人群体中 ,导致人类补体第 8成份 β亚基缺陷的分子基础主要是在编码 β亚基基因的第 9外显子上发生碱基 C→ T的突变 ,从而形成终止密码 ,导致 C8β亚基不能完全合成。国外学者在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患者家系研究中 ,发现这两例β亚基缺失个体只是第 9外显子上碱基 C→ T突变的杂合子 ,现进一步寻找这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 对两例 C8β亚基完全缺失患者的 C8β编码基因的全部 11个外显子的 PCR扩增产物进行 DNA测序分析并与正常人 DNA序列进行对比。结果 两例完全性 C8β亚基缺失患者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中 ,分别在第 3外显子的 2 98和 388位置发现了 C→T突变 ,同时对这两个突变位点的家系分析也证实 ,位于第 3外显子上的这两个突变位点是独立于第 9外显子的突变而遗传。结论 所发现的两个突变位点均能形成终止密码而导致 C8β亚基合成提前终止 ,因此这两例患者 C8β亚基完全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是由于编码 C8β亚基的基因在第 3和第 9外显子上同时发生了点突变 ,进而形成终止密码造成 C8β亚基合成终止所致。  相似文献   
99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4 different haplotypes cDNA which are constructed by two non-homonymy 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ites C19170G (Leu45Val) and C30799G (Ala500Gly)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human CⅡTA gene. Methods HeLa cells were transfeeted with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containing four different haplotypes cDNA. C Ⅱ TA mRNA and HLA classⅡanti-gen (HLA-DR, DP, DQ) were respectively detected by RT-PCR and indirect cell immunofluoreseence tech-nique in the untransfected and transfeeted with four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and empty vectors HeLa cells. The quantity of HLA classⅡ antigen were analyzed by flow eytometry. Results No expression of CⅡTA mRNA and HLA class Ⅱ antigen were observed on original HeLa cells and empty vector transfected cells. CⅡTA mRNA expression was emerg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HLA class Ⅱ antigen were observed in the HeL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containing four different haplotypes cDNA. And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levels of HLA class Ⅱ antigen expression among HeL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containing four different haplotypes cDNA ( P > 0.05 ). Con-dusion The SNP of Chinese at the sites C19170G(Leu45Val) and C30799G(Ala500Gly) in the coding site of C Ⅱ TA gene did not influence capability of CⅡTA trans-aetivating HLA class Ⅱgen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000.
以湿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50nm的羟基磷灰石粉体,并采用超声分散,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分散在酸溶的胶原稀溶液中。测试结果显示,羟基磷灰石在胶原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分散体系,该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与体系的pH值以及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相对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