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2篇
  免费   1114篇
  国内免费   636篇
耳鼻咽喉   180篇
儿科学   122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889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1340篇
内科学   1012篇
皮肤病学   120篇
神经病学   161篇
特种医学   3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570篇
综合类   3384篇
预防医学   1221篇
眼科学   110篇
药学   2306篇
  24篇
中国医学   835篇
肿瘤学   719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781篇
  2022年   667篇
  2021年   735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641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500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8月,对13例患者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中监测双手温度变化,术后随访,评价手汗症的消失情况。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中监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前后手掌温度平均升高2.8℃。平均手术时间(42.3±8.6)min,术后2~5d出院。术后患者手掌多汗的症状均消失,4例腋汗及足汗消失,1例减轻,1例术后出现代偿性多汗。随访1~12个月,平均5.3个月,无1例多汗复发。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制备链亲和素(SA)标记的人白细胞介素21融合蛋白(SA-hIL-21),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构建hIL21-SA-pET21及pET24a-SA-hIL21质粒,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种双功能融合蛋白,并利用镍金属螯合层析柱(Ni-NTA)纯化,之后透析复性,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最后利用MTT法检测hIL21-SA及SA-hIL21融合蛋白与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共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种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的MB49肿瘤细胞的锚定修饰效率.结果 hIL21-SA及SA-hIL21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约占菌体蛋白的30%,经复性后hIL21-SA及SA-hlL21具有了双重活性,即不仅可以与抗CD3单抗共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而且具有了SA介导的高效结合已生物素化的MB49肿瘤细胞表面的功能(表面修饰效率95.18%,96.91%).结论 本实验成功研制了具有双重活性的hIL21-SA及SA-hlL21融合蛋白,两种融合蛋白的双功能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该项研究为SA/hIL21双功能融合蛋白应用于肿瘤疫苗以及肿瘤局部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链霉菌FIM-04-806的次级代谢产物,含双噁唑环的大环双内酯化合物FW-04-806进行发酵条件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培养基优化,探讨装液量、初始pH值等发酵参数的影响,同时逐级放大进行中试验证。结果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3%,蔗糖3%,玉米浆粉2%,CaCO3 0.75%,pH7.5;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3%,葡萄糖2%,黄豆粉1%,玉米浆粉2%,CaCO3 0.7%,pH7.5,接种量10%。优化后的摇瓶效价较初始水平提高了7倍以上,并在100L自动发酵罐及1.5吨发酵罐上得到验证。结论 FW-04-806优化的发酵条件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Apratoxins家族是由海洋蓝藻菌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抑制共翻译转运过程表现出强力细胞毒性活性,具有作为抑癌药物的开发潜力。近年来由于Apratoxins家族抑制肿瘤的高效活性,人们对它们的合成以及药理机制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近年来Apratoxins家族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95.
近些年,海洋放线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洋放线菌在分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通过传统筛选方法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以及在与新化合物相关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其耐药性趋势.方法 检测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176株白假丝酵母菌A型(55.1%)、B型(29.0%)和C型(15.9%)的FC和AP敏感率较高(88.7%~100%),FL、IT及VR 敏感率较低(小于26%).各基因型菌株在FC、AP、FL、IT、VR敏感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FC与AP、FL、IT、VR,AP与FL、IT、VR之间存在显著的敏感率差异(P<0.001).33株丝状菌的MIC值,9株(27.3%)AP≥3μg/mL,7株(21.2 %)FC≥3μg/mL,32株(97%)FL>256μg/mL.各菌株的FC、AP、FL、IT、CS敏感率有差异,AP与FL、CS,IT与FL、CS,FC与FL、CS,FL与CS之间的敏感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基因A型、B型和C型对所测试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多数菌株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和明显的耐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7.
以黑暗链霉菌Tt-49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prH~M的上、下游序列,作为同源交换臂,并以温敏复制型质粒pKC1139为基础,构建用于阻断黑暗链霉菌Tt-49中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重组质粒pHM106.质粒经接合转移进入黑暗链霉菌Tt-49,并筛选得到发生同源双交换工程菌,命名为黑暗链霉菌HM106.通过PCR鉴定,证明工程菌HM106中的aprH~M被tetr替换.对工程菌HM106进行发酵产物分析,结果是其发酵效价下降明显,仅为出发菌株的40%左右.采用薄层层析(TLC)对其组分分析,其安普霉素组分消失,因此,初步判断已成功阻断安普霉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998.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完整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源于四种途径,包括聚酮合酶途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途径,聚酮-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杂合途径,以及其他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对绿色产色链霉菌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进行推理选育.方法 采用60Co γ射线诱变、NTG诱变等手段,以阿维拉霉素、链霉素、2-脱氧-D-葡萄糖和α-氨基丁酸抗性为筛选压力,得到3株较高产突变菌株#1316、#1317、#1319;并以此为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排筛选.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高产突变株A11-13的菌落、孢子丝、分生孢子的分化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50L发酵罐上发酵试验及发酵产物的验证.结果 得到一株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A11-13,发酵单位达到1318.7mg/L,是原始菌株A-05和突变株#1317产率的202.9倍和9.18倍.50L发酵罐上试验中阿维拉霉菌发酵单位达到1773.9mg/L.该菌株气生菌丝较为粗壮,表面光滑,且孢子量很多,孢子为直径约0.7μm×1.5μm的长椭圆形,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区别.结论 菌株A11-13表现出较高的工业应用潜力.抗生素发酵中形态特征与产率高低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00.
萘骈苯骈吡喃酮是一类由萘环和苯环分别在α,β-和γ,δ-稠合的六元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多数与糖形成C-苷或O-苷;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或抗菌活性。迄今为止,报道了49个此类化合物,涉及26篇文献。本文综述了这49个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和化学来源及其生物活性。表明链霉菌是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已从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1个天然的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吸引化学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了18个化学衍生物,其中1个已进入治疗乳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萘骈苯骈吡喃酮可能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或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