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13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00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82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收集本中心共实施的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病例,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了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10例患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个月。随访期内及至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李鹏  钟才高  王安  关岚  肖芳  邹悦  杨渊 《卫生研究》2012,41(3):385-389
目的探讨hOGG1基因在Cr(Ⅵ)诱导线粒体DNA氧化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取不同浓度的Cr(Ⅵ)(0、2、8和32μmol/L)处理L-02肝细胞24h,分别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与hOGG1 mRNA表达水平和线粒体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与hOGG1基因表达的人类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蛋白(hOGG1蛋白)水平。结果 8μmol/L和32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ROS平均水平及线粒体内8-OhdG平均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而hOGG1基因mRNA水平和线粒体内hOGG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2μmol/L剂量组两者水平均上升(P<0.05),32μmol/L剂量组两者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Cr(Ⅵ)可诱导细胞内ROS水平增加,引起线粒体DNA氧化损伤,而hOGG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影响了线粒体DNA的修复能力。hOGG1基因在Cr(Ⅵ)诱导线粒体DNA氧化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4.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是许多非吞噬细胞中活性氧簇(ROS)产生的主要来源。生理情况下,NADPH氧化酶处于低表达与低活性状态,但在细胞因子、高糖、高脂等作用下,它能被激活,产生更高水平的ROS。ROS作为氧化应激的中心环节,参与糖尿病肾病病理生理过程。NADPH氧化酶通过其产生的ROS,可改变肾脏血液动力学、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重构、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等,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调节酶复合物的活性以减弱肾脏的氧化应激,有望成为延缓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随着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和成簇可调控间隔短回文重复RNA引导核酸酶的出现,“基因组编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此类技术具有高效和可定制的特点,在基因治疗、细胞模型、糖基化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许多新策略、新方法不断涌现,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因治疗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6.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I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97.
简单介绍Fulerene C_(60)的研究史和研究现状,详细介绍Fullerene的主要物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在隐睾生精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SD大鼠隐睾模型(n=20),设立正常(n=10)和手术对照(n=10)。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检测术后10、40d(即PND30和PND60)大鼠睾丸组织生精细胞ALR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Ⅱ(COXⅡ)表达情况;Perls染色法检测睾丸中三价铁含量。结果:正常和手术对照组精原细胞ALR呈强表达,隐睾组精原细胞ALR表达显著减弱;同年龄段各组间两两比较,COXⅡ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0d(PND30)隐睾组三价铁含量较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ALR在生精细胞发育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隐睾ALR缺陷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可能是其精子发生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
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Iipopoly saccharide.LPS)是最常见诱导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上LPS相关受体是机体识别并启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因此.对LPS跨膜信号受体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多年来.研究重点集中在寻找公认的跨膜分子作为LPS信号转导体.并且取得较大进展。目前认可的LPS跨膜信号受体有:CD11 CD18、TLRs、Moesin、CD55、以及由HSP70、HSP90、CXCR4、GDF5组成的受体复合物等。但遗憾的是:我们对LPS结合后细胞膜上发生的事情了解太少.各受体或受体复合物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0.
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表面簇状沉着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善雨  武亚东  秦毅 《眼科研究》2003,21(2):128-128
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 ,人工晶状体前表面出现簇状沉着物附着的情况时有发生。此类渗出物是引起视力再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 ,我们采用国产YAG激光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药物治疗不能奏效的 68例 (78眼 ) ,其中男 3 0例 3 4眼 ,女 3 8例 44眼 ,年龄 7~ 80岁 ,平均 61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的白内障术后患者。YAG激光治疗的时间选择在人工晶状体植入 3个月以后。1 2 方法 所用仪器为武汉楚天激光集团公司生产的YEL 40C型 ,Nd :YAG激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