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4篇
  免费   990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90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798篇
口腔科学   319篇
临床医学   1720篇
内科学   2759篇
皮肤病学   78篇
神经病学   303篇
特种医学   3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435篇
综合类   4620篇
预防医学   1749篇
眼科学   156篇
药学   2624篇
  27篇
中国医学   1680篇
肿瘤学   273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70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68篇
  2020年   488篇
  2019年   531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530篇
  2014年   764篇
  2013年   720篇
  2012年   1023篇
  2011年   1046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929篇
  2008年   1265篇
  2007年   1019篇
  2006年   847篇
  2005年   992篇
  2004年   745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496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325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51.
老年冠心病患者止凝血功能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止凝血功能和血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50例冠心病患者和80例对照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P-选择素(P-selectin)、D-二聚体(D-D)水平,以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Lp(a)浓度,并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FG、TAT、vWF:Ag、P-selectin、D-D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除HDL-C逐渐降低外,其余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FG、LDL-C、Lp(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0.05),且LDL-C、Lp(α)与FG水平相关。结论FG、LDL-C、Lp(α)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和发展起协同促进作用;血浆FG、TAT、vWF:Ag、P-selectin、D-D浓度的动态连续监测对体内高凝状态和冠心病预防具重要意义;临床抗凝和降纤治疗与降脂治疗宜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52.
勃起功能障碍(ED)和抑郁症通常同时存在。抑郁症可导致ED,而ED亦可导致抑郁。另外,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均可干扰勃起的自主神经冲动的传导而导致ED。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125I板放射治疗后与脂质渗出相关的因素。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139例用^125I板放射治疗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连续患者的病历记录,脂质渗出作为主要的测量结果。结果:19例患者检出有脂质渗出(13.7%),从放射治疗到脂质渗出的平均时间为10个月(极差3~23个月)。脂质渗出与患者年龄较低(P=0.0002)、低密度脂蛋白增加(P=0.004)、高密度脂蛋白减少(P=0.026)、肿瘤体积增加(P=0.024)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P=0.016)相关。脂质渗出患者伴有视力差(P〈0.0001)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加(P=0.01)。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125I板放射治疗后的脂质渗出与眼部预后差相关。脂质渗出相关的因素与辐射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完全不同,这些因素为治疗并发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蛋白质的氨基组、还原糖的醛基之间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终产物.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又称Maillard反应.反应早期生成不稳定、可逆的Schiff碱,随后Schiff碱经过化学重排,形成较为稳定的酮胺键化合物Amadori产物,Amadori产物或其降解的多种高度活性的羧基化合物,反过来与其他游离的氨基酸基团反应,经过一系列化学重排和脱水反应,最终形成复杂稳定不可逆的晚期产物,即AGEs.典型的AGEs呈褐色具有产生荧光、发生交联的特征[1].  相似文献   
55.
UVA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紫外线A(UVA)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②方法 用 5J/cm2 UVA照射角质形成细胞 ,酶生化法检测活性氧 (ROS)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测定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原位杂交技术观察 p2 1mRNA的变化 ,并与非照射组比较。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UVA照射组ROS含量升高 (t =113.6 8,P <0 .0 0 1) ,SOD、GSH PX活性下降 (t =5 7.2 3、19.0 4 ,P <0 .0 0 1) ,细胞凋亡率升高 (t=5 3.2 8,P <0 .0 0 1) ,p2 1mRNA表达增强。④结论 UVA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及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6.
两种清除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表面活性剂清除法 (SUR法 )和过氧化氢酶清除法 (CAT法 )两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均相测定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与聚乙烯硫酸沉淀法 (PVS法 )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和干扰因素。结果两种清除法与PVS法 (X)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SUR法 (Y1) :Y1=0 .9311X +0 .10 2 2 ,r =0 .980 1;CAT法 (Y2 ) :Y2 =0 .94 0 1X +0 .0 991,r=0 .9832。高、中、低三种LDL C浓度混合血清所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总CV值SUR法 3.4 5 - 3.89% ,CAT法 3.5 1- 3.99% ,均达到临床满意的程度。两法线性范围均较宽 (线性均至 8.2 2mmol/L) ,最低检测浓度均为 0 .12mmol/L ,平均回收率SUR法为 98.0 % ,CAT法为 97.6 %。TG <14 .2mmol/L ,Hb <5g/L ,HDL C <3.88mmol/L ,胆红素 <4 5 0 μmol/L对两法基本无影响。 结论两种LDL C清除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临床要求 ,适宜自动分析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正> 脂代谢受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为了解本区域脂代谢状况,对705例体检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测定,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强氧化离子水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强氧化离子水在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被称之为跨世纪消毒剂。1 强氧化离子水的生成原理与特点1.1 强氧化离子水的生成原理 电解水时 ,水将分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从阳极产生氧气 ,阴极产生氢气 ;再加上离子交换膜作隔膜 ,添加食盐等到进行电解后 ,从阳极产生活性很强的氧离子和氯离子 ,生成强氧化离子水。1.2 强氧化离子水的特点1.2 .1 杀菌效力强 强氧化离子水是通过 pH值<2 .7的酸性和氧化还原电位 >110 0mV的强活力起消毒灭菌作用。由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是在 pH 4~ 9之间 ,氧化还原电位 (ORP)…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在研究HCV与易感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现 ,血清中的HCV颗粒是与 β 脂蛋白或IgG结合形成复合物(HCV RNAcarryingmaterial,HCVrcm ) ,HCVrcm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脂蛋白受体分子结合进入细胞 ,这种复合物的形成有利于HCV与靶细胞的结合和HCV的持续感染。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hLDLR)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表面的脂蛋白受体分子 ,是HCV感染细胞的重要受体 ,它在介导LDL进入细胞的过程中同时将HCV带入胞内。HCV能感染人的肝脏细胞 ,但是不能感染小鼠的肝脏细胞 ,分析可能原因是小鼠的肝脏细胞表面的小鼠低密度脂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60.
维生素C在临床上的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维生素 C药理学维生素 C在体内参与糖的代谢及氧化还原过程 ,能促使组织产生细胞间质 (缺乏时可引起坏血病 ) ,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加速血液的凝固 ,刺激造血功能 ,促进在肠内吸收 ,促进血脂下降 ,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 ,具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 (亚硝胺 )生成的作用。2 临床新用途2 .1 治疗各种晚期癌症 [1 ] 大剂量维生素 C静脉滴注 ,一般每日用量 10~ 2 0 g,约 0 .3~ 0 .5 g/ kg,疗程 1~ 3周。对部分患者疼痛、出血有明显缓解作用、对高热患者有降温作用、并能提高白细胞及增加食欲。未见有明显毒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