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2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451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855篇
内科学   572篇
皮肤病学   164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3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93篇
综合类   1620篇
预防医学   471篇
眼科学   207篇
药学   676篇
  1篇
中国医学   501篇
肿瘤学   7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483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舌粘膜及粘膜下血管网的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应用手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人舌粘膜的微血管构筑。舌深动脉长支和舌背动脉终支在舌粘膜下形成一完整的致密动脉网,跨越界沟和舌正中线,成为一整体。由动脉网发出微动脉支进入舌粘膜内,形成粘膜内的毛细血管网和各种乳头毛细血管丛。另外,还讨论了舌粘膜下馓血管构筑和舌瓣设计与临床舌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国人延髓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10例成人脑标本的延髓外部动脉;采用动脉X线造影法和透明法,在20例人脑标本上观察了延髓内部动脉的形态和供应。将延髓表面分为四区,供应各区的外部动脉可分为相应的4群。前正中群和前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前正中群动脉供应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及部分锥体束等中缝两侧结构;前外侧群动脉供应大部分锥体束;外侧群动脉来自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脊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等;后群动脉来自脊髓后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主要供应薄、楔束核等。本文还讨论了延髓外侧区的血液供应及“终动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3.
两种显示微血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立健  朱清仙  曾元凤 《解剖学杂志》2004,27(4):452-452,427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常通过AKP法显示毛细血管以便测算血管的形态学参数。在显示肠壁毛细血管时常由于酶的扩散,还显示了其它的结构,给形态学计量带来了困难。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用碱性磷酸酶标二抗记的同时利用硝基四氮唑蓝(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和5-溴-4-氯3-吲哚基磷酸(5-Bromo-4-chloro-3-indoly 1 phosphate,BCIP)  相似文献   
104.
不同年龄和部位女性皮肤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皮肤血管结构和形态差异,研究年龄对真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Intravital Video-capillaroscopy)和激光多谱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rnetry)对50名年龄在20~74岁,光皮肤类型为Ⅱ~Ⅲ型白人女性志愿者的前额、眼角、前臂内侧和手背血管作初步观察.并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背活体真皮血管密度作定量分析.结果真皮乳头毛细血管襻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下为点状或逗点状;乳头下的血管丛表现为线条状或网状;年轻人皮肤血管排列整齐,年龄较大者血管扩张增粗、扭曲,排列不规则.年龄与襻状血管数、襻状血管面积显著负相关;与襻状血管间距、平行血管总长正相关;真皮血流量面部高于肢端;随年龄的增加真皮血流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年龄影响真皮微循环的形态和功能.两种无创性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能动态研究活体真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皮肤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支气管哮喘是常伴有血管通透性和血浆渗漏增加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形成和引起强烈炎症反应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暂时性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移行。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VEGF对支气管炎症形成和支气管壁重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哮喘的治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小鼠哮喘模型中强力霉素对VEGF水平和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分组、模型建立和给药:无特异病原体影响的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4只(延边大学实…  相似文献   
106.
按照仿生的方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I型胶原人工骨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线衍射分析、孔隙率测定的方法对人工骨支架材料进行分析.制作兔颅骨缺损模型,植入人工骨支架材料,组织切片观察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I型胶原人工骨支架材料呈疏松海绵状,具有100~300 μm的孔径和90%以上的孔隙率,具有类似天然骨的结构.植入兔颅骨缺损模型未出现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反应,在4周左右人工骨支架内出现大量新生毛细血管,12周新生骨完全修复骨缺损,并形成成熟的骨小梁结构.纳米羟基磷灰石和I型胶原复合人工骨约3个月左右降解完全.  相似文献   
107.
激素治疗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致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淑霞 《海南医学》2001,12(10):20-21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EPGN)通常为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成人患者中约 2 0 %的病人尿蛋白在3 .5g d以上 ,导致肾病综合征 (NS) [1 ] 。对于急性肾炎 ,一般不主张用糖皮质激素 (GC)。EPGN表现为NS者是否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目前意见不一 ,我们对10例成人NS病理改变为EPGN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NS ,并排除了所有可引起NS的继发病因。肾活检经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 ,病理…  相似文献   
108.
我院自 1980年 11月~ 1999年 5月应用Olym pusCF - 2 0L型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 12 2 0例 ,达到回盲部或病变部位的成功率为 98 6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2 2 0例受检者中 ,男 879例 ,女 341例。年龄 16~ 86岁 ,平均 4 7 8岁。临床主诉依次为 :腹泻 4 2 8例 (35 1% )、腹痛 30 5例 (2 5 0 % )、血便 2 14例(17 5% )、腹泻便秘交替 58例 (4 8% )、脓血便 4 9例(4 0 % )、便秘 4 6例 (3 8% )、腹胀 30例 (2 4 % )、黑便 16例 (1 3% )、便细 15例 (1 2 % )、腹块 12例(1 0 % )、消瘦 7例 (0 6 % )、贫血 5例 (0 4 % ) …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在急性低压缺氧条件下,大鼠血脑屏障通秀性的变化特点,为阐明低压缺氧作用下脑功能障碍的可能机理及临床上特殊病例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生理学依据。方法:选择在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组。实验组动物于低压舱内,以20m/s的速率上升,至5000m,停留5hm,而后以20m/s的速率下降至地面;出舱后立即经心脏灌注硝酸镧固定液,开颅取脑,制成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急性低压缺氧暴露5h后即刻,即可见镧颗粒通过大鼠脑皮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沉积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细胞核膜上以及血管周围,弥漫性地分布于脑间质细胞间隙,并附着于神经细胞膜上,而对照组大鼠,镧颗粒仅滞留于大脑皮层的毛细血管腔内。结论:5000m以上低压缺氧连续暴露5h,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可能在低压缺氧导致脑水肿的发生以及脑功能障碍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确定临床上特殊病例的治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始发病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还是在脉络膜毛细血管(CC),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81例86只眼CSC患者应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合临床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造影者RPE病变处与之相对应部位的CC均有病变,且范围较大;病变发展到一定时期,症状存在时CC病变依然存在,但RPE的病变部位已恢复正常,待症状消失时CC病变及RPE病变全部消失,ICGA、FFA均正常。结论 CC功能的变化与CSC转归相一致,RPE的病变在CSC的某一阶段出现,证明CSC的始发病变由CC功能紊乱所致,RPE病变是继发于CC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