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1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194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75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525篇
内科学   23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43篇
特种医学   3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245篇
综合类   1556篇
预防医学   469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784篇
  8篇
中国医学   289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并对比CT和MRI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比评价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以关节镜诊断为"金标准",MRI诊断ACL撕裂准确率为95.23%,显著高于CT诊断率82.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PR技术处理后,ACL撕裂CT表现为韧带挛缩、增宽,交叉韧带中断裂处呈低密度;ACL撕裂急性期MRI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为长T1长T2信号,韧带增粗、扭曲;断端边缘不清晰或有明显断痕,信号异常。结论 MRI诊断膝关节ACL撕裂中的准确性高于CT,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基于门诊挂号单奇偶性将10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CT扫描检查方式,实验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方式,观察对比两组的确诊率。结果: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实验组膝关节确诊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CT扫描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膝关节损伤的确诊率更高,值得在各级医院检查领域进行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比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ERCP)、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langiopancreatogra,MRCP)及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EUS)对中度可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372例中度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ERCP、MRCP、EUS检查,以内镜取出结石为金标准,比较ERCP、MRCP、EUS 3种不同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RCP的准确度为98.92%(368/372)、特异度为100.00%(54/54)、灵敏度为98.74%(314/318),MRCP的准确度为91.95%(342/372)、特异度为88.89%(48/54)、灵敏度为92.45%(294/318),EUS的准确度为97.31%(362/372)、特异度为96.30%(52/54)、灵敏度为97.48%(310/318)。不同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ERCP、EUS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明显高于MR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RCP与EUS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度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行ERCP与EUS的检查结果类似,对于行ERCP术的中度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MRCP或EUS检查时,可避免不必要的ERCP。  相似文献   
994.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与关节内紊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颞颌关节骨关节炎 (TMJOA)与颞颌关节内紊乱 (TMJID)的关系。方法 :利用MRI金标准 ,对 44例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 88侧关节完成开闭口T1加权成像 ,观察盘突关系和骨改变。结果 :88个关节中40 .9% ( 3 6/88)表现为TMJID ,13 .6% ( 12 /88)表现为TMJOA ,骨改变的分布情况 :正常盘突关系 (NDCR)关节中 2个 ,破坏和骨赘各 1个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ADDR)关节中 3个全部表现为骨破坏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AD DWR)关节中 7个 ,表现为髁状突变平 3个 ;表现为破坏、骨赘、硬化和短小各 1个 ,统计学分析发现TMJOA与TMJID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TMJOA的发生与关节结构紊乱显著相关。由于TMJOA可独立于TMJID之外而单独存在 ,目前将TMJOA看作是与TMJID密切相关的另一类疾病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对比双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68例膝部骨肿瘤检测患者,其中48例采用双螺旋CT扫描,作为A组,56例采用MRI,作为B组,36例采用CT联合MRI检验,作为C组。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1 A组膝部骨肿瘤检出率为72.92%,与B组的83.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组肿瘤病变检出率为97.22%,明显高于A、B两组,A、B、C三组患者检出率呈逐步递增趋势,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螺旋CT与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表现相似,但双螺旋CT能更好显示骨肿瘤病变范围及其细微结构,MRI检测则对骨肿瘤检测范围、软组织肿块及骨髓水肿等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6.
硕士研究生课程《核磁共振波谱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和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形态学指标在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MRI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术前MRI影像资料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68例(70膝)。由一名放射学住院医师(甲)和一名运动医学主任医师(乙)采用双盲法独立分析所有病例MRI图像资料。采用楔形征、板形征、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等4个形态学指标作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形态学特征的指标。以膝关节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讨上述4个形态学指标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能力。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Kappa评价显示2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极佳(K值>0.75,P<0.001)。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中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损伤组(P<0.05);无损伤组楔形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两组板形征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征病例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14.8%(甲)和12.0%(乙),板形征为33.3%(甲)和37.5%(乙),游离缘肥厚征为94.1%(甲)和100%(乙),肥角征甲、乙均为100%。与楔形征比较,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预示存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风险更高(P<0.001)。而板形征与楔形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与无损伤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MRI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形态学指标对于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为了生物转化低成本制备人参稀有皂苷,利用Aspergillus g.848菌的粗酶与市售的原人参二醇类皂苷(PPD)混合皂苷反应,制备人参稀有皂苷C-K、C-Mc、F_2单体和4种异构体的Rh2组皂苷。方法酶与PPD皂苷反应,生成稀有皂苷;用HPLC法测定PPD皂苷原料和产物皂苷的组成,用硅胶柱法分离产物中的单体皂苷,用NMR法确认产物单体皂苷结构;用UPLC-MS法确认产物Rh2组。结果原料PPD中含有人参皂苷Rb_1、Rd、Rb_2、Rc和4种异构体的人参皂苷Rg3组;酶反应时,若生产以F_2为主的皂苷时,最佳反应时间为1.5~2.0h;若生产以C-K为主的皂苷时,反应时间为24.0~30.0h;若生产以Rh2组为主的皂苷时,反应6.0~12.0h时,Rg_3组产量低而Rh_2组产量高。以C-K为主的皂苷生产中,从30 g的PPD皂苷酶反应得到20 g产物,经硅胶柱分离,得到8.16 g的C-K、1.01 g的C-Mc、0.45 g的F_2单体和0.19 g的Rh_2组皂苷,并以NMR和UPLC-MS法核对了其结构。结论 PPD皂苷经酶转化成功地制备了高活性C-K、C-Mc、F_2和Rh_2组皂苷。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采用1H核磁共振(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胆固醇胆石豚鼠血清的特征性代谢物及金威消石颗粒抑制胆固醇胆石形成的机制。方法:将45只健康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服用致石饲料15周,对照组服用常规饲料15周,中药组第8周开始以金威消石颗粒混悬液灌胃8周,2.65 g·kg-1,每天2次。第16周第1天清晨采集所有豚鼠空腹腹腔动脉血1 m L,摘取胆囊收集胆汁,观察胆石形成情况;采用1H NMR技术检测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结果:金威消石颗粒可明显抑制豚鼠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柠檬酸、丙酮、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含量明显升高(P0.05),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酰胺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清1-甲基组氨酸含量明显增高,丙酮和组氨酸含量下降(P0.05)。结论:豚鼠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能量、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金威消石颗粒可通过调整豚鼠脂类和蛋白质代谢抑制胆固醇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陈琳  吴欢欢  黄小丽  宋先宏  周云龙  李晓梅  胡荣  卜平 《中草药》2016,47(16):2843-2849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BFO)交联环糊精(CDP)包合物(BFO-CDP-IC),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比较BFO-CDP-IC与市售BFO乳剂的安全性。方法提取BFO及合成CDP;采用均质法制备BFO-CDP-IC,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BFO-CDP-IC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法、红外光谱(FTIR)法、核磁共振(1H-NMR)法验证CDP及BFO-CDP-IC的形成;HPLC法测定BFO-CDP-IC中BFO的包封率;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并与市售BFO乳剂进行比较,考察其安全性。结果 BFO得率为17.3%;CDP产率49.26%,交联度8.47;BFO-CDP-IC最佳包合工艺为BFO与CDP投料比1∶10,包合温度20℃,均质时间6 min,稀释BFO的乙醚用量0.5 g;经SEM、FTIR和1H-NMR表明了CDP及BFO-CDPIC形成;HPLC法测得BFO包封率达80%,载药量为7.1%。BFO-CDP-IC的半数致死量(LD_(50))未测出,安全性显著高于市售BFO乳剂(LD_(50)为9.780 g/kg)。结论制备的BFO-CDP-IC包封率高,且与市售BFO乳剂相比毒性降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