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3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89篇
预防医学   61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505篇
  1篇
中国医学   942篇
肿瘤学   9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杂合74肽抗原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WR450-1中,获得了重组质粒pWRC,将其先转化到减毒伤寒沙门氏菌LB5000修饰后,再转化到SL3261,得到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3261(pWRC)。pWRC在SL3261中以β-半乳糖苷酶-杂合多肽抗原C融合蛋白(GZ-C)形式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1.3%.Westernblot及免疫双扩散显示GZ-C可与兔抗GZ-C抗原的免疫血清发生特异反应。GZ-C识别兔抗GZ-C及鼠抗恶性疟原虫抗血清的ELISA滴度分别为1:3200及1:5120。初步结果表明SL3261(pWRC)表达的GZ-C具有抗原性。连续传代SL3261(pWRC)未见质粒pWRC丢失及对宿主有明显的毒性。  相似文献   
32.
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调查1例接种疫苗后死亡案例,为类似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疫苗受种方、接种方、生产企业方等相关材料,对患儿接种疫苗后死亡事件进行调查.结果 专家组结合现场调查、查阅资料和现场询问,确定患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的过敏性休克死亡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结论 应切实做好接种前问询诊和知情告知工作,严格落实受种者疫苗接种后留观30 min,加强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对疫苗接种后严重不良反应急救的培训,推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工作,做好家属和媒体的沟通,防止社会恐慌.  相似文献   
34.
麻疹减毒活疫苗治疗难治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璧  赵相发 《四川医学》2001,22(4):344-344
我院儿科 1982~ 2 0 0 0年收治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 82例 ;其中 4 1例加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MV)治疗 ,效果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2例均符合 1981年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与分类标准 ,其中男 4 7例 ,女 35例 ,0~ 3岁 17例 ,~ 7岁 4 4例 ,~ 14岁 2 1例 ,单纯性 6 0例 ,肾炎性 2 2例。82例中对激素耐药 8例 ,激素依赖 4 6例 ,勤复发2 8例。1.2 治疗方法 :8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 1例。对照组使用泼尼松中长程治疗 ,即按常规剂量用药 ,同时使用左旋咪唑、维生素 E及对症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35.
高青  刘兴  王丕龙 《重庆医学》2001,30(6):499-501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AS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联用其它抗肿瘤药的增效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噻唑蓝(MTT)法测定药物细胞的抑制率。结果:MTT显示体外ASA对SGC-7901有细胞毒作用,与ASA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可使SGC-7901细胞周期中S期及G2/M期比例升高,G1期比例下降,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ASA与5-氟脲噻啶(5-Fu)、阿霉素(DOX)和丝列霉素(MMC)合用,可增强它们对SGC-7901的杀伤作用,与各药物有相加或协同作用。结论:ASA体外对SGC-7901有细胞毒作用,可明显阻断SGC-7901细胞在S期和G2/M期;增强上述药物对SGC-7901的杀伤作用。鉴于所试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提示ASA的体外增效作用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36.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精华之一,合理配伍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配伍后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是诠释中药配伍合理性的关键内容。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正处于从体外到体内、成分到靶标、单一技术到多学科融合研究技术的转变历程,因此提出以“体外成分、体内过程、直接靶标”研究为基础,“中药配伍药理机制研究”为目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索中药配伍后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37.
梁龙鑫  任璐彤  刘婷婷  高源  徐广  肖小河  柏兆方 《中草药》2023,54(11):3524-3533
目的 研究甘草中有效组分对脓毒血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构建体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及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筛选出甘草抗炎、抗氧化应激的有效组分,采用ip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 mg/kg)诱导C57BL/6小鼠脓毒血症致死模型以及脓毒血症模型,评价致死模型中小鼠的生存率及脓毒血症模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渗出细胞中的占比以及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基于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筛选出甘草中有效组分刺甘草查耳酮,可显著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  相似文献   
38.
耿晨蕾  王玉玉  刘思佳  许妍妍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10):3329-3336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有毒蒙药在治疗疾病及救治疑难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多种有毒蒙药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其本身的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蒙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有毒蒙药的多种减毒方法,如采用配伍、炮制等减毒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的作用。通过对3种代表性有毒蒙药斑蝥Mylabris、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瑞香狼毒Stellerae Chamaejasmes Radix的抗肿瘤作用、毒性机制及减毒策略进行综述,为其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利用几种常规的炮制方法分析草乌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减毒情况。方法 将大小形状不同的草乌样品分别经过水煮法、蒸法及烘烤法进行不同时长炮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含量测定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3种乌头碱在0.20~100.0μg/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7。草乌不同形状减毒效果为粉末>片状>完整个头,不同炮制方法减毒效果为水煮>蒸>烘烤,烘烤炮制对草乌样品未有良好减毒效果。浓度为1.0μg/mL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标准品分别经过0.5h、1.5h和1.5h水煮炮制可达到100%完全降解,但其他炮制样品的减毒效果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显现出较大差异性。结论 3种乌头碱经过足够时长的水煮及蒸法炮制均可达到显著的减毒效果,烘烤法对草乌减毒作用较小,民间食用草乌的安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构建表达O157:H7 EspA 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方法 构建表达EspA的重组质粒,再将其转入终宿主菌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x4550 株中构建成口服活疫苗株,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n-blot检测EspA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重组菌体外培养的稳定性.结果 利用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构建了表达O157:H7 EspA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经Tricine-SDS-PAGE电泳出现了1条Mr约21 000的蛋白条带,Westen-blot检测能与抗EspA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且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体外能稳定地繁殖、生长和传代.结论 表达O157:H7 EspA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构建成功,为发展口服抗EHEC O157:H7的疫苗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