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51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近年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DM)是一种自身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炎症在DM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并且炎症因子可导致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并在DN进展的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同时亦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本旨在观察罗格列酮对尿蛋白排泄率和急性时相蛋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含0.02%吡格列酮的饲料对NOD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分析巨噬细胞在吡格列酮预防NOD鼠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2005-01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4周龄NOD雌鼠5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吡格列酮组(n=25)和对照组(n=26),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自10周龄开始,每周测尿糖1次,尿糖阳性后用血糖仪测血糖,连续两次血糖≥16.7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两组各取12周龄NOD雌鼠15只,处死前4d腹腔注射30g/L的硫代乙醇酸钠2mL,麻醉后摘除眼球法处死小鼠后腹腔灌洗收集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共同培养24d后收集上清,ELISA法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小鼠56只全部进入糖尿病发病率分析;进入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分析20只。①30周龄时,对照组25只小鼠有20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80.0%,平均发病时间为(139.2±38.2)d;吡格列酮组26只中有14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为53.8%,平均发病时间为(153.0±28.1)d,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②12周龄时对照组NOD鼠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吡格列酮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7.4±112.49),(448.9±92.18)ng/L;(551.2±108.23),(461.7±80.49)ng/L,P>0.05]。结论: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和胰岛炎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巨噬细胞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2-03~2003-04于我院临床确诊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3]需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3~57岁,平均(40.3±7.2)岁,病程3~11 a,平均(6.9±3.3)a,并发糖尿病肾病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6例,脂肪肝3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功能不全、转氨酶升高等.见表1.  相似文献   
74.
胡楠  张轶 《中国临床医生》2007,35(11):65-66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较多,且危害严重,所以抗糖尿病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应用非常多的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分为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两大类,其中口服降糖药又可分为五大类即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苯甲酸衍生物类。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罗格列酮(4mg/d)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及高频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活性(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活性(NTGMD).[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血压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亦明显降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活性(FMD)明显改善(P<0.01),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利于血压降低和尿微量白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和罗格列酮干预对老年大鼠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的影响. 方法 21~23月龄Wistar大鼠分为老年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罗格列酮干预组(干预组),并设4~5月龄Wistar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应用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高脂喂养第8周时,检测骨骼肌PGC-1α和Mfn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高脂喂养8周后,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和高脂组空腹血游离脂肪酸[(0.68±0.18)mmol/L、(0.82±0.23)mmol/L和(1.53±0.40)mmol/L],三酰甘油[(0.53±0.13)mmol/L、(0.63±0.17)mmol/L和(1.08±0.30)mmol/L],骨骼肌三酰甘油[(1.09±0.17)mmol/L、(1.34±0.20)mmol/L和(2.07±0.30)mmol/L]均升高,葡萄糖输注率((30.4±4.2)mg·kg~(-1)·min~(-1)、(20.9±2.2)mg·kg~(-1)·min~(-1)和(12.0±1.9)mg·kg~(-1)·min~(-1)]下降;经过罗格列酮干预后游离脂肪酸[(0.93±0.29)mmol/L]、三酰甘油[(0.62±0.12)mmol/L]及骨骼肌三酰甘油[(1.68±0.28)mmol/L)]均明显下降,葡萄糖输注率[(16.7±1.7)mg·kg~(-1)·min~(-1)]升高.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对照组骨骼肌PGC-1α和Mfn2的表达下降,经高脂喂养后PGc-1α和Mfn2的表达进一步下降,干预组上述基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但仍比老年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老年大鼠产生IR,推测可能与骨骼肌PGC-1α和Mfn2的表达下降有关;罗格列酮可通过改变骨骼肌PGC-1α和Mfn2的表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建立醛酮类药用辅料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方法:采集了几种醛酮类药用辅料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别归属其振动光谱峰并分析比较光谱差异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和红外光谱一样,拉曼光谱可以给出关于化合物结构的指纹信息,并可和红外光谱相互补充佐证。结论: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可用于醛酮类药用辅料的鉴别。  相似文献   
78.
采用固相法在室温下制备了3,6二噻基哒嗪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Ⅰ)、3,6二噻基哒嗪与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共聚物(Ⅱ)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Ⅲ)。并以FTIR、UVVis、SEM、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对上述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3种新型共聚物有出现层状结构的趋势,厚度达到微米级,并且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79.
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磺脲类药物作为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年龄〉40岁、病程〈5年、空腹血糖〈10mmol/L时效果较好。随着疾病进展,磺脲类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所合成的配体及其配合物对HL-60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合成了一种酮类双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Cu(II)、Zn(II)、Mn(II)、Co(II)、Ni(II)的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1HNMR加以表征。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测得配体的IC50为(37.25±3.66),铜配合物的IC50为(1.01±0.48),锌配合物的IC50为(32.59±1.91),锰配合物的IC50为(39.20±2.31),钴配合物的IC50>40a,镍配合物的IC50>40a,VP-16的IC50(3.21±1.45)。结论:配体和各配合物对HL-60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尤其是Cu(II)的配合物,其活性明显好于配体和报道过的相关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