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25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9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通过检测浸润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活性 ,分析舌鳞状细胞癌上皮内蔓延机制。方法 收治 16 9例舌鳞癌病例 ,伴有原位癌者共 16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PCNA、Ki67蛋白及银染一步法检测NORs在舌鳞状细胞癌及癌周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上皮和原位癌之间 (P≤ 0 .0 1) ,原位癌和浸润癌之间 (P≤ 0 .0 1) ,浸润癌中心区和边沿之间 (P≤ 0 .0 1)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差异 ,而原位癌边沿和中心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浸润癌边沿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 ,而原位癌中心区和边沿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2.
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其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早期乳腺癌指 0期和Ⅰ期乳腺癌 ,但真正组织学意义上的早期乳腺癌是指乳腺原位癌 ,它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 ,按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分为导管内癌 (ductalcarcinomainsitu ,DCIS)和小叶原位癌 (lobularcarcinomainsitu ,LCIS) ,DCIS远较LCIS多见。二者均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 ,但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较高 ,达到 75 % ,故应按癌症处理。而LCIS随访 2 0年后 ,只有 18%发展为同侧浸润癌 ,14 %发展为对侧浸润癌[1]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应按癌前病变和高危人群处理。近年来 ,随着乳腺X线摄影、立体定位穿刺活检(mammoscop…  相似文献   
83.
84.
<正> 宫颈癌细胞图象定量分析与自动识别的报道多集中于其细胞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迄今尚未见到其组织切片定量分析的报道。我们采用图象分析仪对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切片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就其中细胞核面积参数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钼靶单独与联合磁共振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准确度和成本效益,为DCIS早期筛查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4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其术前全数字化乳腺钼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分析钼靶、MRI及钼靶联合MRI诊断DCIS的准确度;以成本/准确率计算三种模式诊断DCIS的正确检出费用,即成本效益。结果: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MRI单独诊断DCIS的准确率分别为77.38%、85.71%,二者联合诊断DCIS的准确率为91.67%(77/84),联合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单独诊断(P<0.05),MRI单独诊断DCIS的准确率与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诊断DCIS的成本效益比最低,其次为MRI,联合诊断的成本效益比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数疑似DCIS患者而言,全数字化钼靶X线检查即可满足临床早期诊断需求,高危患者可考虑联合MRI检查。  相似文献   
86.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FNL)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8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照相可疑病变的患者,根据轴位及侧位摄片显示的病灶位置,将穿刺细针穿入,并将导丝留置于病变内,随后外科医师沿留置的导丝将病灶切除,行病理检查。结果 5例病灶病理诊断为原位癌,1例浸润癌,阳性率为23.1%,患者行局部放射治疗,一年后未见转移及复发。1例轻度非典型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另6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乳腺组织增生,1例穿刺失败。结论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不仅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协助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对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ADH)和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对2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AgNOR进行图象定量分析,获得四个参数。包括:每个细胞AsNOR颗粒平均个数、AsNOR颗粒总面积、单个颗粒AsNOR平均面积、AgNOR面积/核面积。结果 每个细胞AgNOR颗粒平均个数、AgNOR颗粒总面积两个参数ADH和DC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DCIS明显高于ADH。这两个参数ADH和低度DCIS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结论 AgNOR图象定量分析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ADH和DCIS的指标。组织芯片技术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腺病中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8例导管原位癌和40例乳腺腺病患者,对两组病变的MR多期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强化形态、内部强化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影像学征象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样强化、节段样强化和肿块样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4,0.04,0.02)。区域性强化和弥漫性强化多见于乳腺腺病(P=0.03,0.02)。点簇样强化及边缘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2,0.03)。不均匀性强化多见于乳腺腺病(P=0.04)。速升缓降型曲线和速升平台型曲线多见于导管原位癌(P=0.03,0.02),持续缓升型和缓升平台型多见于腺病(P=0.03,0.04)。病变强化形态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内部强化特点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9.2%、71.2%和70.4%。结论:3.0T MR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导管原位癌和乳腺腺病,病变强化形态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内部强化特点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相似文献   
89.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59岁,主因右眼流泪4个月,伴黄白色脓性分泌物3月余,于2014年5月17日来北京美尔目医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曾有右眼内眦部皮肤反复红肿、疼痛2次,经抗菌消炎治疗,红肿、疼痛消失,无皮下包块,无鼻出血。2014年1月于外院就诊,诊断"右眼慢性泪囊炎",给予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并行右人工泪管置入术,术后3天人工泪管自行脱出,仍流泪、流脓。入院行眼科常规检查:按压泪囊区可见大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返流。冲洗泪道:从  相似文献   
90.
王岸飞  张焱  程敬亮  胡瑛  荆彦平  王晓燕  孟方方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04-1207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原住癌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灌注成像。结果:所有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7例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或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示6例呈非肿块样强化,其中2例呈线样/导管样强化,3例呈斑片状强化,1例为弥漫性强化;3例呈肿块样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平台型7例,上升型1例,廓清型1例。灌注成像测量的灌注参数包括洗进(Washin)、洗出(Washout)、达峰时间(TTP)、最大信号强度值(MIPt)及阳性强化积分(PEI),其均值依次为756.84±48.70、-0.0856±8.99、248.51±22.52、464.51±28.43、1282.11±96.86,与正常乳腺组织各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原位癌以局灶性强化最常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型为主,MRI在乳腺原位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MR灌注成像也为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