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20篇
  免费   2494篇
  国内免费   2029篇
耳鼻咽喉   249篇
儿科学   381篇
妇产科学   434篇
基础医学   2213篇
口腔科学   610篇
临床医学   5816篇
内科学   6226篇
皮肤病学   292篇
神经病学   1548篇
特种医学   7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1822篇
综合类   11566篇
预防医学   2291篇
眼科学   447篇
药学   5291篇
  98篇
中国医学   2424篇
肿瘤学   1400篇
  2024年   275篇
  2023年   1085篇
  2022年   940篇
  2021年   1288篇
  2020年   1355篇
  2019年   1544篇
  2018年   778篇
  2017年   1402篇
  2016年   1589篇
  2015年   1597篇
  2014年   2503篇
  2013年   2504篇
  2012年   3145篇
  2011年   3206篇
  2010年   2815篇
  2009年   2748篇
  2008年   2663篇
  2007年   2405篇
  2006年   2176篇
  2005年   2068篇
  2004年   1537篇
  2003年   1289篇
  2002年   928篇
  2001年   635篇
  2000年   371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生体重对其血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低叶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同期出生的新生儿分为正常组和窒息组,并分别分为正常体重及低体重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Hcy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叶酸浓度。结果窒息组正常体重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为(10.50±2.19)μmol/L,低体重儿为(15.82±2.51)μmol/L,对照组正常体重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为(7.73±0.61)μmol/L,低体重儿为(7.45±0.43)μmol/L。在窒息组内低体重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P<0.001),且窒息低体重组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儿,不论其出生体重如何(P<0.001)。血清叶酸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窒息组正常体重儿血清叶酸水平为(2.74±0.16)μg/L,低体重儿为(2.29±0.25)μg/L,对照组正常体重儿血清叶酸为(3.33±0.23)μg/L,低体重儿为(3.02±0.29)μg/L。窒息组患儿无论正常体重儿还是低体重儿其血清叶酸水平变化均不显著(P>0.05)。结论缺氧窒息合并低出生体重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人手术创伤腹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Sp1激活 ,COL1A1和TIMP 1表达变化与腹膜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EMSA)检测手术创伤后不同时间的腹膜组织核转录因子Sp1的表达水平 ,WesternBlot检测COL1A1和TIMP 1蛋白表达 ,Masson染色观察腹膜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 Sp1在手术创伤后 0 .5h被活化 ,随着手术时间延长Sp1活性逐渐增强 ,至创伤后 4h时达高峰 ,同时创伤腹膜组织中的COL1A1和TIMP 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 ,存在差异显著性 (P <0 .0 1)。在手术创伤期内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腹膜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加。结论 核转录因子Sp1活化导致Ⅰ型胶原合成增加 ,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 ,从而启动腹膜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机制及早期监测指标。方法对19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死129例,脑出血65例)及60例正常对照者同时测定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和血肌酐(SCr)浓度,对其中血Cys-c浓度增高但SCr浓度正常的48例急性脑血管病肾早期损害患者用甘露醇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血Cys-c浓度。结果在早期肾损害组,血Cys-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SCr浓度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48例急性脑血管病肾早期损害者经甘露醇治疗后,血Cys-c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血清Cys-c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7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75.
丙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2):119-125
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及以其为靶位的抗感染研究进展(综述)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综述);Murex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试剂应用及其评价;剂量和佐剂对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抗-HCV阳性血浆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与分析;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血清学分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本文总结近5年有关脑梗死急性期患者MMP-9的临床研究,分析发现MMP-9随脑梗死急性期病程进展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其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近期预后有密切关系,与临床分型和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相关性,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MMP-9与疾病和中医证候的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椎动脉血管表达的意义及复方川脊片的干预效果。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组,复方川脊片组。硬化剂注射法造模,4周后,模型组,颈复康组及川脊片组分别以生理盐水、颈复康及川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检测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椎动脉血管MMP-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搏动指数提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MMP-2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搏动指数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MMP-2表达较少(P<0.05)。结论:部分的抑制MMP-2在椎动脉的表达可能是复方川脊片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检测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进一步阐明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 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对20例正常腰椎间盘髓核、45例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的MMP-9进行了检测。结果 正常腰椎间盘组髓核内有一定量的MMP-9表达,退变腰椎间盘组髓核MMP-9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分别是正常组的1.86和1.65倍,存在差异(P〈0.05)。结论 MMP-9与腰椎间盘髓核退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9.
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CD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C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4.6%,CD44v6和C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作预后相关。结论:CD44v6和CD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0.
张英泽  阎小萍 《中国骨伤》2007,20(8):505-50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原因不明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常发生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韧带钙化和骨性强直,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并造成关节软骨及骨的破坏,晚期可发生脊柱及外周关节强直、畸形以致严重功能受损[1]。所以我们必须强调重视AS骨质破坏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寻找有效药物,减少致残。1骶髂关节炎组织学研究较系统的骶髂关节炎组织学研究表明,AS的5个阶段不同程度存在滑膜炎、骨髓黏液样变、浅表软骨破坏、肌腱端炎、关节内纤维赘、新骨形成和骨性强直等众多病理表现;其中滑膜炎和软骨下骨髓黏液样变较肌腱端炎更能合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