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25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463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7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比较参松养心胶囊与比索洛尔治疗脑心综合征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13年3月—2017年5月脑心综合征心律失常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2.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参松养心胶囊,1.2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心电图疗效、儿茶酚胺、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26%,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疗效分别为56.52%、76.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儿茶酚胺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DA和SOD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52%)显著低于对照组(21.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比索洛尔相比,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心综合征心律失常的效果更优,安全性更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与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应激性心肌病(SCM)的作用,为其模型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 将1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1组(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NE:1 mg/kg组、2 mg/kg组、3 mg/kg组、4 mg/kg组、5 mg/kg组,ISO:50 mg/kg组、100 mg/kg组、150 mg/kg组、200 mg/kg组、400 mg/kg组.通过腹腔注射NE及ISO注射液,90 min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量左室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短轴缩短分数(FS)及左室的面积变化分数(FAC),取典型与非典型SCM大鼠左室心尖及基底部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 在NE各剂量组大鼠中,表现为非典型SCM改变的18只,典型SCM改变2只,2 mg/kg、3 mg/kg、4mg/kg组的成功率较高而大鼠的死亡率较低,全心运动减弱4只,死亡8只;而ISO各剂量组中出现SCM改变的均表现为典型,共15只,在50 mg/kg获得较高成功率,未出现全心运动减弱及死亡.结论 与ISO用于大鼠典型SCM模型的制备不同,NA可用于非典型SCM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73.
WHO报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lower uterine cesarean section,LUCS)占手术总量的7.0%,产妇中剖宫产率平均约为25.7% [1] 。LUCS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率为1%~18% [2] ,危害主要包括:①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患有严重急性产后疼痛的妇女产后抑郁的风险是正常分娩女性的3倍 [2];②引起交感神经反射性增高,导致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等内源性递质的释放,可引发机体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不利于产后早期哺乳及术后快速康复;③影响催乳素(prolactin,PRL)分泌,使初次哺乳时间延后,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3];④若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当,可引起外周伤害性刺激感受器敏化,使兴奋性阈值降低,增加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舒适化医疗体验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提出,对LUCS术后的镇痛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LUCS术后镇痛方法主要包括连续静脉自控镇痛、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以及区域阻滞等 [4] 。静脉镇痛主要采用阿片类药物,会产生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椎管内麻醉是最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但存在限制条件且会产生严重并发症,所以区域阻滞成为术后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理念,是当前降低术后疼痛、提高产妇舒适度不可或缺的麻醉手段。本文对目前LUCS术后4种区域阻滞镇痛进行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74.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宇淼  廖玉华 《新医学》2007,38(11):710-713,728
1 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的诊治思路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交感-肾上腺系统嗜铬细胞,发生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很低,其中90%位于肾上腺髓质,90%为良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因为能分泌儿茶酚胺可导致高血压,其临床症状与高儿茶酚胺有关,表现多种多样.由于严重的高血压,常合并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5.
多巴胺系统基因和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多巴胺代谢系统的一系列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对于阐明帕金森病(Pakin son’s disease.PD)的病因与该病的治疗有重大作用。儿茶酚胺氧住甲基转移酶(COMT)G/A多态已作为一种生物学标记广泛应用于PD的易患性研究。单胺氧化酶A基因及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PD的相关性各国结果也不一致。可能与存在地域或种族差异有关。单胺氧化酶B基因活性的变化可能是导致PD的潜在因素之一。多巴胺B羟化酶基因A2/A2多态与PD显相关。多巴胺受体2基因的内含子2中(TG)n二核苷酸重复多态的等位基因3已经被国外证实与PD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减轻早产儿足跟釆血疼痛刺激。方法选择30例早产儿,每天1次进行医疗所需足跟釆血,连续4 d,分别在足跟采血前2 min采取安慰奶嘴、口服25%葡萄糖水、安慰奶嘴+25%葡萄糖水、口服灭菌注射用水进行干预,比较足跟采血前后不同时间早产儿疼痛得分、唾液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浓度。结果非营养性吸吮法、25%葡萄糖水法及两者结合法采血时早产儿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灭菌注射用水法(均P0.05);4种方案下,足跟采血前后不同时间早产儿唾液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口服25%葡萄糖水或两者结合干预方式均能降低早产儿足跟采血时疼痛得分,但对唾液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的分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7.
感染性休克在危重病患者中很常见,且病死率高。其由于多种机制作用,使外周血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发展成血管扩张性休克,血液重新分布,脏器低灌注和组织缺血缺氧。此时液体复苏和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差,出现顽固性低血压。1997年Landry等首次报道使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成功治疗感染性休克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血管加压素成功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报道,不过很多研究都是以垂体后叶素作为血管加压素药物来应用。现就垂体后叶素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相关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儿茶酚胺类物质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189例AOPP患者根据中毒程度分组,分析不同中毒程度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NorP)、胆碱酯酶(AchE)、乙酰胆碱(Ach)及肾上腺素(EPI)的变化,及治疗前后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中毒程度越重,患者Ach、EPI、NorP浓度越高,AchE含量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茶酚胺随着AOPP患者中毒程度加重,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治疗过程中,随心脏功能恢复和症状控制,儿茶酚胺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9.
儿茶酚胺与心肌疾病赵星祥,凌苏近年来,对儿茶酚胺及其受体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在临床上很早就开始运用儿茶酚胺治疗心力衰竭了[1]。后来发现当儿茶酚胺超过机体生理需要量和耐受量时,能引起心肌细胞能量贮备的消耗及复杂的生化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  相似文献   
80.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连续测定2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中层得发病初4周24小时尿儿茶胺含量及变化,AMI患者尿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含量明显升高,随病情恢复逐步下降,以发病后第一周下降幅度最大,NE含量与心率变异三项参数极低频成分,总成分和连续5分钟正常民率间期标准差均值相关(r=-0.7123,-0.615,-0.528,P〈0.05);与心肌酶相关(r=0.635,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