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25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463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7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0 毫秒
31.
应用FAGLU荧光组化技术观察了树鼩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简称CA神经元)的位置分布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CA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下列核区:延髓的腹外侧网状核(LRN),孤束核(Sol);脑桥的面神经核(nVll).脑桥尾侧网状校(PnC),第四脑室顶外侧壁,蓝斑(Lc),脑桥头端与中脑尾端移行部的中缝背核(DR)、中央上核(cs),腹外侧臂旁核(VLPB)、中央灰质腹侧(Vcg);中脑的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  相似文献   
32.
120例教师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血液系统病、代谢性疾病等的诊断、预防、治疗及群体普查。笔者对120例教师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观察 ,发现教师的血液黏度有显著增高 ,现将检测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对象(1)本院120例参加体检的教师 ,其中男70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35.3岁 ;女50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4.5岁。(2)健康对照组117例 ,系我院健康体检者 ,无心脑血管病史、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 ,其中男65例 ,年龄19~64岁 ,平均年龄35.5岁 ;女52例 ,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35.4岁。2方法早晨空腹…  相似文献   
33.
在建立外周血液淋巴细胞β受体测定法的基础上,动态地观察了实验性过敏性哮喘豚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中β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cAMP含量,以及血浆中儿茶酚胺(CA)含量的变化,发现它们都呈明显的时相性改变。通过分析它们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相互关系,认为:在过敏性哮喘时所观察到的淋巴细胞β受体Bmax值的降低,乃是高水平内源性儿茶酚胺所致受体失敏的结果;并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4.
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拟建立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采用连续分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采用细胞培养液中儿茶酚胺水平检测、多聚甲醛诱发荧光及细胞嗜铬粒蛋白A(Cg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细胞性质和功能鉴定,并用噻唑兰(MTT)法观察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培养3~7天时生长较快,7天后细胞开始分化。经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多聚甲醛诱发荧光等,证明该细胞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并且培养的细胞CgA和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因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鉴定其具有嗜铬细胞瘤的分泌和表达功能,国内尚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对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的研究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中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的研究,建立数据文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66个中药单体成分和217首中药复方,含中药242味,其中白芍、川芎、茯苓、柴胡使用频数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最为常见,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归经以肾经最多,心经次之;白芍临床常用量以10 g、15 g居多,川芎、茯苓及柴胡均为10 g;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种关联强度高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4类。结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得到最关键的中药配伍、用量和高频疾病类型,对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以及中药治疗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疾病新药的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12例儿茶酚胺症均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其中10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MP),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AMH),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CA和VMA测定对诊断有特异性,AMH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对于无高血压症状的嗜铬细胞瘤,认为采用“静止嗜铬细胞瘤”为妥,手术是治疗儿茶酚胺症的根本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7.
HPLC-ECD测定人血及尿中儿茶酚胺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测定体内儿茶酚胺的方法,为临床检测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血浆和尿样经Al2O3吸附,净化,0.2mol·L-1HCl洗脱,以C8为固定相,磷酸缓冲液(pH2.7)、200mg·L-1SDS、10mg·L-1EDTA、6%乙晴为流动相,分离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电化学检测,工作电压+0.75V,灵敏度4nA,以外标法定量。结果NE,E,DA分离良好,且不受体内其他内源性物质及代谢物干扰。绝对回收率血浆为(71.58±5.57)%,尿样为(75.65±6.22)%。血浆相对回收率为(95.83±4.98)%,尿样为(101.5±7.17)%,血样线性范围0.1~20μg·L-1,尿样0.5~80μg·L-1,最低检测浓度0.05μg·L-1。结论操作、分析简便快速,专一性强,无干扰,重复性较好,适合于儿茶酚胺的临床测定与研究。  相似文献   
38.
反复心理应激对大鼠儿茶酚胺和酪氨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CommunicationBox大鼠模型研究了反复心理应激对大鼠儿茶酚胺(CA)和酪氨酸(Tyr)代谢的影响,及补充Tyr的作用。实验发现:反复心理应激使心理应激组(S组)和心理应激补充Tyr组(ST组)第1、3、7d24h尿CA排出量高于对照组(C组)(P<005);而第14dST组血浆和脑匀浆Tyr含量分别高于S组和C组(P<001)。反复心理应激7d时,S组大鼠旷场试验得分低于C组(P<005),产生行为缺陷,而补充Tyr使ST组大鼠旷场试验得分降低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39.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致视盘水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头痛、视物模糊,于1996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诊为额窦炎(当时视力1.2),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7天,仍头痛。于1996年12月去某医院诊断为双眼视盘水肿原因待查,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腰穿检查未见异常,当时双眼视力为0.8。给...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和胃降逆汤对中风病中脏腑患者应激性胃肠出血(GH)的防治作用及其对血浆儿茶酚胺、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0)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中风病中脏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早期鼻饲和胃降逆汤、对照1组鼻饲泰胃美、对照2组鼻饲营养膳。观察三组治疗前后各组儿茶酚胺、SOD、GSH—Px、LP0含量变化及GH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浆儿茶酚胺、LP0含量显著增多,SOD、GSH—Px显著减少,治疗后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比较,GH发生率及儿茶酚胺、LP0含量降低,SOD、GSH—Px含量增高。结论 早期鼻饲和胃降逆汤可减少中风中脏腑患者GH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应激后过高的儿茶酚胺含量并减轻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