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105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优选制备熊果酸液固压缩片的处方并探讨其优势。方法用不同处方制备熊果酸液固压缩片,同时与普通片剂进行片剂质量和溶出度比较。结果液固压缩片较普通片剂的溶出度大幅度提高,在45Min时最多可提高214%;片剂质量在崩解时限、重量差异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片剂,崩解时限至少缩短一半。结论液固压缩技术可应用于难溶性药物熊果酸的制剂,且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体内和体外分别考察1,2-丙二醇气管内雾化给药局部刺激性、体外溶血性和细胞毒性,初步评价1,2-丙二醇吸入给药安全性。方法 取大鼠,采用气管内雾化给药方式给予30% 1,2-丙二醇200 μL,连续5 d,评价1,2-丙二醇吸入给药对肺部的局部刺激性;采用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计算溶血率考察1,2-丙二醇的溶血性;采用MTT法研究1,2-丙二醇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大鼠气管上皮细胞RTE的不良反应,分别计算IC50值。结果 1,2-丙二醇气管内雾化给药后,动物出现极轻度的血管壁周围水肿,极轻度到轻度的肺脏局部支气管内炎症细胞浸润,溶剂对照出现极轻度到轻度的血管壁周围水肿。当1,2-丙二醇浓度≥50%,溶血试验肉眼观察发现,温育1 h上层略偏红色,温育时间延长,颜色略加深,3 h温育结束,发生溶血,但未见凝聚现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计算溶血率均>5%,均有溶血发生。细胞毒性试验中,1,2-丙二醇体积分数在0.12%~10%,对A549、16HBE及RTE的细胞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86,0.989,0.993,IC50分别为2.538%,2.015%,1.983%。结论 气管内雾化给予1,2-丙二醇对肺部刺激性较小,肺部耐受性较好。浓度≥50%时,可引起溶血。体积分数达到2%时,1,2-丙二醇对A549、16HBE和RTE细胞有显著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为1,2-丙二醇吸入途径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毒理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盐酸普萘洛尔的质量控制,报道了可能存在于药品中的3个有关物质——3-(1-萘氧基)-1,2-丙二醇(1)、N,N-双[[2-羟基-3-(1-萘氧基)]丙基]异丙基胺(2)和双[2-羟基-3-(1-萘氧基)]丙基醚(3)的合成方法:1-萘酚与环氧氯丙烷经缩合和酸性开环得到1,收率58%;普萘洛尔与3-(1-萘氧基)-1,2-环氧丙烷缩合得到2,收率30%;烯丙基-2,3-环氧丙基醚经环氧化后,与1-萘酚缩合得到3,收率38%。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丙二醇的质量控制和二甘醇检查的方法。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丙二醇和二甘醇同时进行分析;色谱柱起始温度40℃,维持时间5min,以20℃·min^-1速率升至80℃,维持1min.再以30℃·min^-1升至250℃,维持5min,不分流进样,通过监测总离子流色谱图以及色谱峰的质谱图,对丙二醇、杂质以及二甘醇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对丙二醇和二甘醇都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灵敏度和精密度。结论:该方法能用于丙二醇的质量控制和其中的二甘醇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氟比洛芬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氟比洛芬微乳,考察氟比洛芬微乳对离体大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氟比洛芬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氟比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进一步优化处方.结果:微乳最优处方舍1.0%氟比洛芬,5.0%油酸乙酯,22.5%聚山梨醇酯80,7.5%丙二醇和64.0%水,微乳中药物经大鼠皮肤的稳态渗透速率为(19.8±3.1)μg·cm-2·h-1(r=0.998 5).结论:氟比洛芬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氟比洛芬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6.
17.
3-氯-1,2-丙二醇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代甘油醇(化学名3-氯-1,2-丙二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杀菌剂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近年来因其在食品中的污染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为全面了解3-氯-1,2-丙二醇的毒性,本文对其来源、代谢动力学、毒性和毒作用特征以及对肾脏、生殖、神经、血液、免疫系统的影响和遗传毒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际公认的稳定性同位素稀释质谱技术(内标法)和外标法,对检测调味品中3 -氯-1, 2 -丙二醇(3-MCPD)的差异;和硅藻土柱层析分离技术与SPE小柱分离技术,在萃取净化调味品中3 -MCPD的效果。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测试技术,选择离子储存(SIS)模式。结果①在检出3-MCPD的12份样品中,内标法的总体测定结果高于外标法[0 172±0 122(内标法)、0 122±0 062(外标法) ],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 05)。②硅藻土层析柱萃取净化调味品中3-MCPD,洗脱液的色素和杂质含量均小于SPE小柱。结论硅藻土柱层析分离调味品中3-MCPD的效果优于SPE小柱,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以氘代同位素内标测定食品中3-氯-1, 2 -丙二醇的GC/MS方法。方法:试样中加入d5 -3 -氯-1, 2-丙二醇氘代同位素内标,用盐溶液提取试样中的3-MCPD,采用Extrelut硅藻土进行柱层析净化试样,经七氟丁酰基咪唑衍生化后, 用毛细柱气相色谱分离,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的质谱扫描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氯-1,2-丙二醇检测限低于0. 01mg/kg; 各类食品样品加标0. 01mg/kg的平均回收率>85%,样品重复测定6次的CV值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可满足欧盟和我国法规对痕量氯丙醇检测分析的要求,适用于可能含有3-MCPD的几乎所有食品。  相似文献   
20.
丙二醇用量对湿疹喷雾剂透皮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湿疹喷雾剂对皮肤的渗透能力,增强疗效。方法采用定制的改良Franz扩散池,大鼠腹皮作透皮试验,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本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考察不同浓度的丙二醇对黄芩苷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各种浓度的丙二醇累积渗透百分率达5%所需时间T5由短(快)到长(慢)顺序为8.0%、7.0%、5.0%、6.0%、15.0%、10.0%;经皮渗透5小时内累积渗透百分率Q5h由大到小依次为7.0%、6.0%、5.0%、8.0%、15.0%、10.0%。结论丙二醇在湿疹喷雾剂中促渗作用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的7.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