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0篇
  免费   759篇
  国内免费   95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238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1249篇
口腔科学   215篇
临床医学   789篇
内科学   995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880篇
特种医学   154篇
外科学   272篇
综合类   439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024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645篇
  1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15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795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991.
张宏 《海南医学》2014,(8):1133-1135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配合药物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理健康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35%(28/34)(X2=3.98l,P〈O.05);观察组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核心负面情绪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忙3.537、4.012、3.73l、3.975、4.109,P〈O.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使用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指导心血管神经症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7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时,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3个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实验组根据测量结果指导用药时机、选择心理干预方式。对照组按常规心血管药物进行诊治。治疗3个月后,收集所有患者有关治疗效果、疗程、量表分数。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指导心血管神经症治疗,优于一直以来按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了解吉林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状况,阐明影响吉林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吉林省9个市(州)共32个区/市/县选取18~79岁的23 0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实际完成有效样本21 435名,共筛选出女性样本11 098名,其中已自然绝经女性4 875名作为本次研究样本。采用复杂加权方法估计平均自然绝经年龄和自然绝经年龄中位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出生年份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结果:吉林省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9.11
±4.19)岁,自然绝经年龄中位数为50.00岁,自然绝经者4 881名,<40岁绝经者111名(2.27%),40~45岁绝经者643名(13.17%),46~53岁绝经者3 513名(71.97%),54岁以上绝经者573名(11.74%),另有41名(0.85%)绝经年龄缺失。不同出生年份(70~79岁为1933-1942年、60~69岁为1943-1952年、57~59岁为1953-1955年)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显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33,P<0.001;F=7.400,P<0.001),未分地区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78,P<0.001),经SNK法
比较,3组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1953-1955年出生组50.38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51岁、1933-1942年出生组48.81岁;城市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33,P<0.001),经SNK-q检验比较,3组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任意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 1953-1955年出生组50.77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73岁和1933-1942年出生组48.85岁;农村不同年份出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0,P=0.001),经SNK-q检验比较,1953-1955年出生组与另外2组自然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绝经年龄分别为 1953-1955年出生组50.09岁、1943-1952年出生组49.33岁和1933-1942年出生组48.74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体育锻炼与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089,P<0.001;r=0.150,P=0.025),吸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女性自然绝经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257,P=0.002;r=-0.061,P=0.016)。饮食因素,例如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和肉类食用频率与自然绝经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吉林省不同出生年份的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有差异;BMI、吸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可能是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目的 针对增强CT图像,采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其与增强CT和实际平扫CT图像的差异。方法 纳入50例于同次检查中接受平扫及增强CT扫描患者,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以40例CT数据为训练集,输入增强CT图像后,以对应的平扫CT图像作为输出,用于训练U-Net神经网络;以其余10例数据作为测试集,通过训练完成的U-Net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虚拟平扫CT与实际平扫及增强CT的图像及参数差异。结果 50例平扫CT平均CTDIvol为(11.67±0.51) mGy,增强CT平均CTDIvol为(13.46±0.76) mGy;采用虚拟平扫CT图像可使平均辐射剂量减少46.44%。增强与平扫CT图像的平均绝对偏差(MAE)为(32.28±2.64) HU,结构相似度(SSIM)为0.82±0.05;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的MAE为(6.72±1.31) HU,SSIM为0.98±0.02。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所示主要组织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针对增强CT基于U-Net神经网络生成的虚拟平扫CT图像与实际平扫CT图像的一致性较好,可由此减少CT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98.
M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较高空间及组织分辨率等优势,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产前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评估孕中晚期胎儿大脑发育;但受胎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胎儿MR图像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卷积神经网络(CNN)是目前最常用于医学领域图像分割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提升图像分辨率,已成功用于成人各系统,在胎儿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基于CNN探索孕中晚期胎儿大脑发育模式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Mental health care short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most pronounced in rural areas. This practice-change project aimed to increase access to quality mental health care in rural ar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via telemental health delivery of care. The project yielded improvements across project aim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percent of enrolled patients from Healthcare Provider Shortage Areas; a decrease in quality measures for depression, anxiety, and disability; and increase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 The project can serve as a template for other practices wishing to increase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000.
News in brief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ssociated mood disorders are linked with, and can adversely affect the cours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Unfortunately, owing to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inherent in undertaking appropriately targeted and blinded trials, there are limited high-quality data regarding the effects on IBD of interventions aimed to ameliorate stress and mood disorders. Nevertheless, patients wa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medical strategies. Emerging trial evidence supports the suggestion that psychologically orientated therapy may ameliorate IBD-associated mood disorders, but there are no strong data as of yet to indicate that stress management has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activity or course of IBD. As yet, which, when and how interventions targeted at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mood disturbances should be offered to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IBD is not cl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