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0篇
  免费   1360篇
  国内免费   214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776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919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301篇
内科学   2938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314篇
外科学   387篇
综合类   280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653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856篇
  36篇
中国医学   802篇
肿瘤学   15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875篇
  2020年   1171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640篇
  2014年   1198篇
  2013年   1194篇
  2012年   1009篇
  2011年   1021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580篇
  2008年   524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6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68例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病原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检测CAP患者呼吸道及血液标本的常见病原体 ,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军团菌属占 2 2 .1 % (1 5/ 68) ,肺炎支原体占 1 1 .8% (8/ 68) ,病毒占 1 6 .2 % (1 1 / 68)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 2例、乙型流感病毒 5例 ,副流感病毒 1例 ,腺病毒 1例 ,艾滋病病毒 2例。细菌占 2 .9% (2 / 68) ,有 47.1 % (32 / 68)不能明确病原体 ,混合感染率为 8.8% (6/ 68)。病毒性肺炎、军团菌肺炎及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白细胞、胸部影像均无特异性 ,其鉴别需靠病原学检查。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CAP病因主要为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 ,对此类CAP的经验治疗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2.
94例有肺外并发症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丁圣刚  王亚亭  陈家新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219-1219,122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e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临床、肺外并发症和诊治。方法对94例确诊为MP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3~10岁55例(58.4%),发热69例(73.4%),持续性咳嗽80例(85.1%),多数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片呈斑点状阴影41例,呈阶段性肺炎26例,呈间质性损害16例,表现肺门影增浓11例,大多患者(84.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9例,全部病例均有肺外并发症,72例静脉使用红霉素,后改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7例痊愈。结论MPP好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其肺外并发症常见,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3.
24.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卡氏肺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完整的卡氏肺孢子虫包囊作抗原,以4×10^7/ml包裹点样,作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印片卡氏肺孢子虫包囊阳性的BALB/c小鼠血清20份,同时检测包囊阴性的小鼠血清20份,结果除一份小鼠血清IgG阴性反应外,均为阳性反应,阳性率为95%;而正常对照血清全为阴性反应。另外,检测了3份纤支镜刷检物中包囊阳性的病人血清,均为阳性反应;50例健康孕妇血清的检查,抗体阳性率为12%。  相似文献   
25.
57例小儿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用 APAAP 法对57例反复患支气管肺炎的患儿进行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检测,结果 CD_3~+53.20±7.64%(对照组:62.50±9.65%),CD_4~+34.2±4.36%(对照组:38.64±4.05%),CD_8~+32.50±6.39%(对照组:26.70±4.23%)。CD_4~+/CD_8~+比值1.05±0.14(对照组:1.45±0.11),NK 细胞8.30±2.40%(对照组:6.44±3.37%)。结果证明,患儿 T 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1),NK 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6.
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0例使用1,6-二磷酸果糖的肺炎心衰患儿进行心室舒缩功能指标的观测,并以20例常规治疗的心衰患儿及20例正常儿为对照组,评价1,6-二磷酸果糖的疗效。结果表明,1,6-二磷酸果糖能明显改善PEP、PEP/ET、PEP/R-R、FVI和SV等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及PFVE、E/A、PFVA等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使心功能恢复正常。1,6-二磷酸果糖对肺炎心衰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 32例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和氧化酶反应的变化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重症肺炎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基础和PMA刺激的胞吐作用均明显下降 (P <0 .0 1) ;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和PMA刺激的反应性氧属 (ROS)产生明显增加 ;重症肺炎患者肺部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髓过氧化物酶 (MPO)和ROS增加 ,PMA刺激后相似 ;肺炎的严重性与血液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明显受损 ,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8.
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人抗生素治疗2周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学成分的特点,并与非糖尿病的肺炎病人进行比较,了解病灶局部炎症反应及吸收与非糖尿病组有否区别。方法抗生素治疗2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BALF中细胞数、分类及淋巴细胞亚群。复查胸部X光片,对比两组之间BALF中细胞成分及肺部阴影完全吸收占病人的百分比。结果抗炎治疗2周后,糖尿病合并肺炎病人虽然外周血WBC已经恢复正常,但BALF中中性粒细胞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肺炎组(分别为54.89±11.23;27.02±6.95,P<0.05),且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4/CD8(分别为20.69±5.56;65%)。也较非糖尿病肺炎病人低(43.22±11.03;96%,P<0.01),治疗2周后,非糖尿病肺炎组肺部阴影吸收率为68%,糖尿病合并肺炎组为43.5%(P>0.05)。结论抗生素治疗2周后糖尿病合并肺炎组肺部局部炎症反应仍然存在,肺部阴影有延迟吸收倾向。  相似文献   
29.
栾杰  尹立岩  马燕  李东 《山东医药》2006,46(22):3-4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患儿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状况和胸腺肽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31例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中CD3CD4、CD8、CD4/CD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支原体肺炎组比较。结果 ①急性期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组和支原体肺炎组比较,CD3、CD4显著降低(P〈0.05),TNFα显著升高(P〈0.01),CD8、IFN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组急性期和4周后比较,CD3、CD4、IFNγ升高(P〈0.05),TNFα显著降低(P〈0.01),CD8无变化。用胸腺肽治疗患者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结论 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中TNFα早期升高,而IFNγ不明显;恢复期TNFα下降,而IFNγ升高明显。用胸腺肽治疗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0.
For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clinical response during the first days of treatment is predictive of clinical outcome. As risk assessments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neumonia managemen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o assess clinical, 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edictors of early clinical failure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P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score of >90 or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definition). Failure was assessed at day 3 and was defined as death, a need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atory rate >25/min, PaO2 <55 mm Hg, oxygen saturation <90%, haemodynamic instability, temperature >38 degrees C or confusion. Of 260 patients, 80 (31%) had early clinical failure, associated mainly with a respiratory rate >25/minute (n = 34), oxygen saturation <90% (n = 28) and confusion (n = 20). I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ailure was associated independently with altered mental state (OR 3.19, 95% CI 1.75-5.80), arterial PaH <7.35 mm Hg (OR 4.29, 95% CI 1.53-12.05) and PaO2 <60 mm Hg (OR 1.75, 95% CI 0.97-3.15). A history of heart failure was associated inversely with clinical failure (OR 0.30, 95% CI 0.10-0.96). Patients who failed to respond had a higher 28-day mortality rate and a longer hospital stay. It was concluded that routine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arly clinic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