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837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330篇
预防医学   126篇
药学   119篇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4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应用中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早产儿应用PICC的留置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成功操作12例,3例的末端位置未到达预想位置,平均留置时间35d。发生局部渗血3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导管异位2例,体外断管1例,导管堵塞4例,药液外渗1例。结论 PICC是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治疗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通过对应用PICC的临床效果观察,对降低PICC应用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丽娟 《河北医学》2010,16(1):98-101
目的:为了研究肿瘤患者留置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 PICC)且带管回家休养的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对策,既为肿瘤患者多程化疗提供了方便,又确保患者留置PICC带管的安全。方法:在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对25例肿瘤患者行PICC导管留置,男17例,女8例,年龄35-69岁,均为多程化疗的患者,留置全程时间18-302d。留置PICC后一般在医院化疗观察10d;消化道肿瘤患者5-8d;晚期肿瘤病人可达15-20d。然后均带管回家休养,回家休养期间采取每周电话随访,嘱病人若有问题及时与责任护士联系。结果:本组患者共有11例出现护理问题:其中置管不到位1例,静脉炎3例,导管异位出现心律失常1例,穿刺口出血3例,穿刺点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不全脱出1例。责任护士对护理问题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在行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用药安全。2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1例因患者病故拔管,1例因细菌性静脉炎拔管。结论:结果表明,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休养期间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责任护士采取随访联系,能及时准确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在化疗期间用药的安全,而且还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03.
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它具有保护患者外周静脉,减少强刺激药物外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1],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我科作为长期从事肿瘤病人化疗的科室自2005年3月~2009年3月对430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其中乳腺癌占80例,肺癌95例,胃癌113例,肠癌100例,恶性淋巴瘤20例,阴茎癌2例.穿刺的部位包括经贵要静脉200例,正中静脉115例,头静脉113例,颈外静脉2例,年龄14~93岁,结果发生导管堵塞3例,脱落2例,感染3例,局部皮肤过敏5例,静脉炎10例,各项并发症远低于其它医院[2].结论 :严格掌握PICC置管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掌握正确的冲管方式、封管方法,规范固定穿刺点贴膜,加强护士规范操作的培训及对患者家属有效的安全宣教,可有效的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老年长期住院患者PICC置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176例老年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中发生非正常拔管45例,占置管总例数的25.57%;致非正常拔管的因素依次为导管堵塞、导管滑出、意外拔管、局部肿胀、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导管破裂及导管回缩。结论抗生素联合抗凝剂封管能明显减少PICC并发静脉炎、静脉血栓及CRI发生;加强患者置管期间导管的维护及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能有效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利用模拟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模拟机观察比较85例接受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的导管位置,并据此建议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较位。结果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9例(10.59%),上腔静脉中段43例(50.59%),上腔静脉下段24例(28.24%),右心房2例(2.35%),颈外静脉3例(3.52%),其他部位4例(4.70%)。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41%。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利用模拟机对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可以观察导管位置,并建议护士及时对导管进行较位,还可以对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位置进行跟踪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模式培训前后新生儿PICC留置期间导管堵管的发生率,观察不同培训模式对PICC留置期间导管堵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原有模式培训时26例与改良模式培训后的24例新生儿PICC留置期间导管堵管发生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原有模式培训后PICC堵管发生率为38.46%,改变模式培训后PICC堵管发生率为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新模式培训可提高PICC留置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7.
李青兆  方海棠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00-700,775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置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化学治疗的应用范围及利弊。方法:60例颈内静脉置管(A组):首次化疗、第2次化疗、第3次化疗者各20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60例(B组):其中,首次化疗、第2次化疗、第3次化疗各占20例。结果:A组静脉炎2例(3.3%),B组静脉炎12例(20%)。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液体流速560ml/h,B组液体流速300ml/h(P〈0.01)。PICC导管的价格是颈内导管的3~5倍。结论:尽管颈内静脉置管较PICC管并发症多,但能达到临床所需的速度,价格患者宜接受。留置CVC或PICC需慎重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8.
张娟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433-43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使用PICC的安全问题。方法对68例肺癌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及置管过程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在PICC置管及护理过程中,68例肺癌患者置管、拔管均顺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无并发症的发生,整个化疗过程只需"一针治疗",为肺癌患者减轻痛苦,提供了更有利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PICC携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ICC携管出院的161例肿瘤患者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运用Orem自理理论进行干预,对照组出院期间每周2次回院由护理人员进行导管维护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常见并发症、费用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维护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em自理理论在PICC携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而且可以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0.
张研 《中国病案》2012,13(7):80-81
本文对18例老年患者PICC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发生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为睡梦中自行拔管,由于睡眠时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睡梦中触到PICC导管无意将导管自行拔出;当患者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时,约束带松脱或未约束,导致患者将导管拔出;皮肤瘙痒或不适抓挠拔管,由于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出现瘙痒与不适,患者不自觉地抓挠将导管拔出;由于导管固定不牢,导致导管脱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对老年PICC置管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以及健教宣传与注意事项指导,对高危风险患者加强巡视,做到预见性护理,以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