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14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葡聚糖微球肝栓塞治疗肝癌疗效的病理学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理组织学评估葡聚糖微球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11例原发性肝癌行葡聚糖微球肝栓塞治疗,栓塞后择期作有切除术。切除后的肝瘤标本作组织病理研究以观察肿瘤的坏死程度及葡聚糖微球在人体内的状况。7例肝癌病灶为完全坏死,未见存活癌细胞;另4例为不完全坏死。两者相比,完全坏死组肿瘤较为远离膈面、肝裂、及胆囊窝等动脉侧支吻合丰富的区域。葡聚糖微球能产生均一的末梢性动脉栓塞。微球在体内191天仍未被吸收。门脉系统内未见栓子微球。部分远离肝侧支循环的肝癌可通过葡聚糖微球肝栓塞得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2.
骨桥蛋白和P2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P2 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它们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69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OPN和P2 1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OPN和P2 1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细胞浆;OPN、P2 1在69例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 .5 % (5 0 / 69)和62 .3 % (4 3 / 69)。②在发生转移的肝癌组织中OPN和P2 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2 % (3 2 / 3 8)和76.3 % (2 9/ 3 8) ,高于无转移的肝癌组织中OPN(5 8.1% ,18/ 3 1)和P2 1(4 5 .2 % ,14 / 3 1)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5。③两者均阳性表达的3 5例肝癌中有2 4例(74.3 % )已发生转移,与两者均阴性表达的11例肝癌中仅有1例(9.1% )发生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提示OPN和P2 1均阳性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④OPN和P2 1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AFP水平、有无HBV感染、肿瘤分化、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但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P <0 .0 5。⑤OPN和P2 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0 .2 5 7,P <0 .0 5 )。结论 OPN和P2 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均阳性表达时对预测肝癌已发生转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84.
羟基喜树碱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影响及凋亡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羟基喜树碱在体外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化学荧光法检测Bcl-2的细胞表达;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与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羟基喜树碱浓度在3.125μg/mL~100μg/mL组,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增高(P<0.01);在0.05mg/mL组出现细胞早期凋亡现象,Bcl-2表达明显减少;在0.1mg/mL组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比例随羟基喜树碱浓度增加而增高。结论 羟基喜树碱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系通过抑制Bcl-2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以输注血小板改善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风险的疗效不确切,且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hTPO)能否减少肝硬化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和肝细胞癌患者36例,均需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术前给予rhTPO 1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应用10 d。结果 在76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为40~50×109/L组23例,血小板计数<40×109/L组53例;两组患者在治疗第8 d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较基线明显升高【>50×109/L,分别为(76.0±26.6)×109/L和(54.4±24.3)×109/L]。在治疗第12 d,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达到高峰[分别为(95±34.8)×109/L和(67.9±25.1)×109/L],在治疗后第30 d,血小板计数降至基线水平;应用rhTPO治疗后,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对血凝功能无明显影响,两组未观察到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rhTPO可作为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的替代疗法,能降低术中出血风险,且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6.
应用电泳方法分离结合HpD的人血清,利用染色和HpD光照后产生红色荧光特性,证明了HpD与血清中脂蛋白和清蛋白组分结合。制备不同卵磷脂/胆固醇摩尔比的脂质体,将其与肝癌细胞融合后,分别加入HpD,经荧光光谱分析,光照后对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荧光偏振度的测定,结果表明HpD与细胞膜上脂质相结合,其结合量与膜脂含量成正相关,光照后,丙二醛增加,膜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87.
PTTG基因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PTTG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和原位杂交 (DNA -RNA)技术检测 6 1例人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PTTGmRNA和PTTG蛋白的表达。结果 :PTTGmRNA在肝癌和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 72 .1% (44 /6 1)和 93.4 % (5 7/6 1) ,肝癌和癌旁组织PTTG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78.7% (48/6 )和 91.8% (5 6 /6 1) ,相关性研究显示PTTGmRNA和PTTG蛋白表达结果关系密切 (P <0 .0 0 5 )。结论 :PTTG基因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8.
杨进全  吴宁 《海南医学》1991,2(4):13-16
本文收集了44例、年龄26~70岁,全部经AFP、B超、CT及血管造影证实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的一组病例,行67次肝动脉灌注化疗(HAI)和/或肝动脉栓塞治疗(HAE),其中5例辅以原发灶和转移灶的酒精硬化治疗并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病例自觉症状改善,5例腹水和黄疸消失,2例黑便消失,1例锁骨上和腹股沟转移淋巴结软化,66.7%肝脏有不同程度缩小,16.8%保持稳定,一年以上随访的11例中6例存活超过一年,生存超过6个月的占64.7%,经上述治疗后有4例中晚期肝癌重新获得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是一项极其有效的方法。本组全部病例治疗后症状均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治疗方法以联合治疗最佳,特别对巨块及结节型伴或不伴转移者,辅以原发灶和转移灶酒精硬化治疗,其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90.
Inferior vena cava (IVC) obstruction is a well-described clinical entity. Most IVC obstructions from malignant neoplasms are a direct result of tumor compression [Oviedo J, Cerda S. Vascular invasion b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rch Pathol Lab Med 2001;125: 454–5; Furui S, Sawada S, et al. Gianturco stent placement in malignant caval obstruction: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predicting the outcome. Radiology 1995;195:147–52; Fletcher WS, Lakin PC, et al.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with 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 Arch Surg 1998;133:935–8]. The symptoms of IVC obstruction include progressive ascites, scrotal edema and lower body edema. These constellations of symptoms are described as IVC syndrome and are devastating to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cancer. We describe a palliative therapy utilizing Luminexx nitinol self-expanding stents to treat intracaval hepatoma thrombus obstructing the IVC. The procedure is rapidly performed, technically reliable, and has essentially no morbidity or mortality. This procedure can be performed in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uite with excellent results resolving the IVC syndrome soon after placement of the stents. We believe endovascular stenting as an excellent pallia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VC syndrome and should b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caval obstructions due to intraluminal tumor thromb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