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慢性盆腔疼痛(CPP)为妇科常见和难治性疾病,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其中医的核心病机为瘀血内阻,而湿热、肾虚、寒凝、气滞是导致阻滞的常见病因,其中又以湿热瘀结最为常见。该文对近10年文献对CPP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包括病因病机、临床方药运用及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治疗CPP可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采用内外合治的中医综合疗法,制订罹患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2.
《中国热带医学》2014,(1):66-68
目的了解广西学生疟疾防治基本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疟疾健康教育宣传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学生,用统一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生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2.89%,男生知晓率为52.77%,女生知晓率为53.02%,小学生知晓率为53.37%,中学生知晓率为52.49%,男女生之间、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知晓情况均无差别;就疟疾知识5个核心内容掌握程度而言,中小学生对"得了疟疾该怎么办"比较了解,知晓率为84.40%,对"疟疾传播途径"、"哪种疟疾危及生命"和"怎样预防疟疾"知之甚少,知晓率分别为52.10%、52.89%和34.01%。结论广西中小学生对疟疾防治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针对性强的宣教材料和趣味性强宣教形式是提升学生知晓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广西36家市级医院、12家县级医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共63家医院在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与毒物资料,用“毒物中毒年份分类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532种毒物引起6005例急性中毒病例.将532种毒物按5年内出现的频次分为高发类(连续5年都出现)、低发类(连续2~4年出现)、新发类(仅出现1年)毒物3类,其毒物种数分别为54、158、320种(各占10.15%、29.70%、60.15%);高发、低发、新发3类毒物造成的中毒病例总数分别为4688、780、537例(各占78.07%、12.99%、8.94%),病例分布范围分别为8~ 837、2~ 25、1~69例;77.78%(42/54)的高发类毒物造成中毒的病例数在20例以上,89.87%(142/158)的低发类和98.75% (316/320)的新发类毒物造成中毒的病例数在10例以下.5年的动态分析显示:高发、低发、新发类毒物中平均每种毒物出现的频次为5、2.6、1次;高发类毒物每年引起中毒的毒物数相同,低发、新发类毒物每年引起中毒的毒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61%和20.10%,而病例分布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08%、16.53%、31.96%;平均每种毒物病例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8%、1.13%、11.45%.结论 高发类毒物的出现数量最少,造成中毒的病例数最多,每种毒物引起中毒的病例数范围大,每年以每种毒物的病例数增加为特点;新发类毒物出现数量最多,造成中毒病例数最少,每种毒物引起中毒的病例数范围小,每年以毒物数与每种毒物的病例数增加为特点;低发类毒物的特点基本上处在高发和新发类毒物之间.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广西恭城县瑶族和汉族居民的G-6-PD缺乏症发病率及基因频率。方法使用G-6-PD试纸法初筛,四氮唑蓝定量法测定确认的方法调查对2050名(男1126,女1124)瑶族和874名(男481,女393)汉族初中学生进行G-6-PD缺乏症的调查。结果瑶族男缺乏率5.75%(显著缺乏4.87%,中度缺乏0.97%),瑶族女性缺乏率1.95%(显著0.59%,中度1.36%)。瑶族男女合并总缺乏率为3.85%;瑶族男性基因频率为:0.057,瑶族女性杂合子的估计值为10.84%:汉族男性缺乏率7.06%(显著缺乏6.03%,中度缺乏1.04%),汉族女性缺乏率3.56%(显著0.76%,中度2.80%),汉族男女合并总缺乏率为5.49%;汉族男性基因频率为0.0706,汉族女性杂合子的估计值为13.12%;全县瑶族和汉族合并缺乏率为4.34%。结论恭城县G-6-PD缺乏发病率,瑶族比汉族的稍低,但民族间的差异比地域间的差异相对要小。  相似文献   
56.
广西横县门诊及住院患者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来横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粪检14 363例,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3 172例,阳性率22.08%。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男性为34.39%(3078/8813),女性为1.69%(94/5550),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感染率以41~50岁年龄者为最高,为36.15%(736/2036);有食生鱼史者感染率(53.54%)显著高于无食生鱼史者(0.27%)(P<0.01)。广西横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居民喜食生鱼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防治研究50年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疟疾流行历史久远,危害严重,经50余年的防治,全区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下降至2007年的0.016‰,95.6%的县(市)达到部颁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全区基本消除恶性疟。广西疟疾防治研究成绩显著,流行区范围明显缩小,疟疾危害程度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比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广西省象州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钻孔引流术(研究组)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每组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和再出血情况;记录术后3周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术后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级和病死率。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周时的GOS[(3.4±0.6)和(3.1±0.9)分,P=0.347]和GCS[(11.6±1.3)和(11.2±1.7)分,P=0.539]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病死率[4.76%(2/42)和2.38%(1/42),P=0.557]、术后3个月时ADL优良率[78.57%(33/42)和88.09%(37/42),P=0.2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清除血肿,而微创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应用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广西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为孕产妇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1及2012年的4-8月确定为监测时间,监测期间就诊于广西35个孕产妇艾滋病监测哨点的所有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及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3-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及HCV抗体检测,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1)共调查了28078名孕产妇,回收有效问卷26883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应答率为95.74%。监测期间,采集血样28077份,HIV感染率为0.10%(29/28077)、梅毒感染率为0.81%(227/28077)、HCV感染率为0.23%(64/28077)。(2)孕产妇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8.43%,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7.31%。86.44%,对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8.93%~97.14%。(3)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丈夫吸毒、有丈夫以外性伙伴、丈夫艾滋病/性病以及HCV阳性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其他文化程度者的4.40倍(P=0.01,95%CI=(1.37,14.12)),丈夫为艾滋病或性病患者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丈夫为非艾滋病非性病者的152.57倍(P=0.01,95%CI=(49.06,474.47))。结论广西孕产妇HIV和HCV感染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梅毒感染率略高;需重点关注丈夫吸毒、丈夫为艾滋病患者、多男性伴、HCV阳性以及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孕产妇,加强随访和HIV检测是减少垂直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0.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调查,探讨广西地区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广西地区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各亚量表分数转换,应用最大得分法决定个体体质类型。结果: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118例(35.22%),湿热质56例(16.72%),阴虚质40例(11.94%)。痰湿质31例(9.25%),阳虚质27例(8.06%),气郁质26例(7.76%),瘀血质19例(5.67%),气虚质13例(388%),特禀质5例(1.49%)。结论:湿热质为广西地区原发性血脂异常最高偏颇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