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基础医学   224篇
临床医学   128篇
内科学   1485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75篇
预防医学   25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8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用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基因序列(MSA-1)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感染。用此方法扩增实验室体外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显示1条300bp的DNA片断,而对实验室培养的巴布亚新几内亚FCQ-27株则显示1条440bpDNA条带。用此方法检测15份采自云南中缅边界的恶性疟血样均能扩增出DNA条带,但不同血样的DNA条带的分子量不同,部分血样还存在1条以上的DNA条带。在同时扩增的10份正常人血样和10份采自江苏间日疟流行区的现症间日疟血样中均没有发现DNA条带。表明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种和株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92.
In this report, the blood samples from 30 falciparum malaria patients with parasitemia 0.015-0.58% and the blood samples from 30 healthy persons were examined by 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sandwich dot-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 assay (Dot-IGSSA). When the McAb 11G5, 13A2 and 13A1 were used for sandwich Dot-IGSSA with McAb 14D9 labeled with colloidal gold respectively, the 0.0001% of parasitemia could be detected and the McAb 11G5, 13A1 and 14D9 labeled with colloidal gold could also be used to detect the antigens of asexual blood stages of Yunnan and Anhui isolate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ultured in vitro. These McAbs did not cross-react with the antigens of Plasmodium knowlesi and Plasmodium berghei, however, the McAbs 13A1 and 14D9 weakly cross-reacted with the antigens of Plasmodium cynomolgi and the antigens in the infected blood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vivax malaria.  相似文献   
993.
将体外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感染宿主红细胞后,发现感染红细胞抗氧化体系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明显下降,过氧化氢显著增加,表明疟原虫感染可使宿主红细胞内抗氧化体系的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1份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部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发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本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为7.95%。对以上血样经IFA方法进行抗体测定,显示合成间日疟DNA探针杂交结果与抗体阳性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合成间日疟DNA探对可应用于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特别对流动人口集中检查和传染源检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抗药性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给全球疟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恶性疟原虫不仅对氯喹产生了抗性 ,而且对多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明显下降[1-3 ] 。为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性 ,作者等体外测定了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青蒿琥酯、本芴醇、氯喹等药的敏感性[4 -7] 。为提供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及氯喹敏感株 (FCC1/HN )对青蒿琥酯、咯萘啶等药体外敏感性的基础数据 ,作者等于 2 0 0 0年开展了本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虫株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引进。该株…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 方法 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 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 云南和缅甸)、 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食蟹猴疟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1、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Pf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dhfr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PfATPase6)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 结果 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 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 结论 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 和 CSP)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 结论同时用MSP-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8.
1990~2005年松阳县累计血检三热病人9 76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24例,报告疟疾126例,均为本地居民,其中以输入性病例(本地居民外出感染发病)为主,占91.27%(115/126);疟疾年平均发病率3.45/10万,带虫发病率(API)3.39/10万,呈下降趋势且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9.
用非致死性约氏疟原虫对C57BL/6J、NIH和ICR小鼠进行初次感染和对初次感染阴转后的NIH小鼠再次感染,观察其原虫血症并测定小鼠感染过程中其脾脏淋巴细胞在Con A或约氏疟原虫抗原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1)C57BL/6J、NIH和ICR小鼠感染前Con A诱生的IL-2水平(SI的X±SE)分别为223.71±19.32、122.13±28.91和72.76±30.60,初次感染后最高原虫血症(%的X±SE)分别为2.70±0.29、14.50±2.75和31.30±1.80;提示,这3种小鼠感染前固有的Con A诱生的IL-2水平高低可能影响其对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的易感性。(2)NIH小鼠初次接种约氏疟原虫后34d,抗原诱生的IL-2才出现;而再次接种后d_3、d_(19)IL-2水平升高,并使这些小鼠对再次感染有明显的抵抗力。这提示抗原诱生的IL-2与鼠疟保护性免疫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自从1959年第1例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出现以来,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chloroquineresistance,CQR)已经遍及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在东南亚地区CQR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云南、海南等省也有CQR恶性疟的流行。因此,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抗药性基因已经成为CQR研究的热点。国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