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24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氯乙烯(VCM)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外对其的毒性及对人体健康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流行病学的调查还提示氯乙烯可能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的致癌剂,可诱发多种人类肿瘤。长期接触氯乙烯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其次还可引起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症、硬皮综合症、雷诺氏病、肢端溶骨症等。现据历年来的有关文献,对氯乙烯的危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低水平接触氯乙烯的健康效应。方法以某PVC树脂厂580名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164名后勤人员为对照组,进行职业病体检。收集该厂1996—2005年工作场所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数据。结果在接触低于限值的水平(0.1—6.3mg/m^3),轻度中毒患病率平均在1.3%-9.7%。接触组肝损害、心电某些指标异常、神经衰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尽管工作环境浓度符合接触限值,对工人仍应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目前我国氯乙烯职业接触限值10mg/m^3(TWA)的卫生标准应该考虑修订。  相似文献   
73.
对97例氯乙烯作业工人拍摄双手掌、指骨正位X线片,有46例检出异常骨质改变,以掌骨骨质硬化为多(36例),指例半月状骨缺损仅发现3例。  相似文献   
74.
接触氯乙烯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微核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低浓度氯乙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 损伤效应。方法 以呼吸带氯乙烯平均浓度低于和高于国家最高容许浓度的作业工人为低浓度组(85 例) 和高浓度组(75 例) , 不接触氯乙烯的100 名健康工人为对照组,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技术和微核试验测定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程度。结果 高、低浓度组工人淋巴细胞DNA 平均迁移距离分别为 (48-7 ±8-6)μm 和(34-8 ±5-9) μm ; 微核率分别为8-82 ‰和3-12 ‰, 与对照组相比及高低浓度组之间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 P< 0-01) 。结论 接触低浓度氯乙烯可引起淋巴细胞DNA 损伤, 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技术可作为检测低浓度VC 职业危害的早期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烯(p,p'-DDE)和β-六氯化苯(β-BHC)单独作用及联合作用对离体培养大鼠睾丸Sertoli细胞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从大鼠睾丸组织中分离Sertoli细胞进行离体原代培养2d,设溶剂(DMSO)为对照组,分别以终浓度为10、30、50μmol/L的p,p'-DDE,β-BHC及二者联合染毒Sertoli细胞24h,采用二步RT-PCR法检测Sertoli细胞JNK、c-jun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染毒24h后,对照组及10、30、50μmol/Lp,p'-DDE组Sertoli细胞JNK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0.068±0.001、0.164±0.002、0.207±0.006、0.499±0.017;c-jun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0.122±0.002、0.157±0.006、0.218±0.007、0.289±0.004,随着p,p'-DDE剂量的增加,JNK、c-junmRNA的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且10、30、50μmol/L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β-BHC及联合染毒各组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大,Sertoli细胞JNK、c-jun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5)。②p,p'-DDE、β-BHC二者联合作用与单独作用相比,10μmol/L的p,p'-DDE,β-BHC及二者联合染毒组,JNK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0.164±0.002、0.149±0.003、0.178±0.004;c-jun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0.157±0.006、0.131±0.004、0.172±0.002,联合染毒组JNK、c-junmRNA灰度比值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作用且存在显著性差异(JNK:P<0.05;c-jun:P<0.01);30、50μmol/L染毒剂量组JNK、c-junmRNA表达水平联合染毒组也显著高于单独染毒组(JNK:P<0.05,c-jun:P<0.01),而各DMSO对照组之间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DDE、β-BHC及二者联合作用于睾丸Sertoli细胞后,JNK及其下游的c-jun基因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联合作用比单独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6.
在车间空气中氯乙烯浓度的监测中我们分别用个体采样器取样和注射器取样。对两种取样方法所得到的监测结果作了比较,并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此外,还用个体采样器对部分操作工做接触剂量的测定,为个体采样器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氯乙烯中毒性肝病G显带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氯乙烯中毒性肝病G显带染色体分析吉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130061)蒋淑珍,王玲安,徐雯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孙淑清,姜杰,吕彩霞,金玉珂国内外研究证明氯乙烯(VinylChloride,VC可致人体多系统损害,是致癌、致突变及化学诱变剂...  相似文献   
78.
氯乙烯作业工人血清甘胆酸含量测定潍坊市人民医院(261041)任永清,张奇亮,侯光萍,侯香珍潍坊市化工厂任恒岩,王化1991年我们对某化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性体检和血清甘胆酸(CG)的测定,现报告如下。1观察对象及方法1.1观察对象某化工厂氯...  相似文献   
79.
80.
氯乙烯接触者并发肝癌和肝血管肉瘤的首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实验性氯乙烯诱发肝内血管肉瘤已在国内外获得成功,国外已有人群病例报告约70例,但国内迄今尚未发现、兹将我们所见到的一例报告如下。患者金某,男性,死亡时年龄为39岁。1958-1964年在生产中接触乙醛、醋酸等有害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