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 查明不明原因发热疫情的病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集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静脉血液、粪便、鼻咽拭子、尿液等样品.应用胶体金法检测病人鼻咽拭子.利用全自动血球、生化等分析仪器进行全血、尿液及血清标本的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IFA)等方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急性期、恢复期抗体(IgM、IgG)检测,血液、粪便等标本采用增菌培养等方法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 运用ELISA、IPA等方法检测首发病例及续发病例血清(急性期、恢复期)标本6份,临床及血清学等实验室共检测白细胞、丙氨酸转氨酶、伤寒、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无形体等20项指标,其中抗无形体抗体(IgG)2份阳性,其效价分别为1∶64、1∶128.其他血清学结果均阴性.结论 该疫情试验结果还有待于无形体病原分离及相关的实验鉴定证实.  相似文献   
92.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蜱类的群落结构、携带病原体多样性及基因型。方法于2016-2019年春夏季,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采用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进行蜱种鉴定。解剖摘取蜱的唾液腺并提取基因组DNA,以斑点热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A (gltA)、疏螺旋体以鞭毛蛋白B (flaB)、埃立克体属以外膜蛋白质1 (omp1)、无形体属主要表面蛋白2 (msp2)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初筛。立克次体gltA初筛阳性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类,再根据蜱种和地区每类选20~30个代表性样品进行gltA、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 (rOmpA)基因测序。扩增序列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 W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成蜱3 822只,经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18S r RNA基因分型法鉴定,隶属于2属3种,分别为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其中草原革蜱占55.7%(2 129/3 822)、亚东璃眼蜱占30.0%(1 147/3 822),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立克次体gltA基因阳性蜱1 899只,阳性率为49.7%(1 899/3 822), gltA基因阳性样品根据RFLP结果分为两类,两类样品的gltA基因序列均为581 bp,与R. raoultii (DQ365804)或R. aeschlimanni (KT873466)的同源性为100%;两类样品的rOmpA基因均长367 bp,与R. raoultii (AH015610)或R. aeschlimanni (U83466)的同源性为100%,与gltA基因的结果相符。3 822只蜱中,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的阳性率分别为37.2%(1 422/3 822)和12.5%(477/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分别为58.5%(1 245/2 129)和11.1%(477/2 129);亚东璃眼蜱中分别为15.4%(177/1 147)和0;边缘璃眼蜱中分别为0和44.0%(240/546)。疏螺旋体flaB基因阳性蜱28只,阳性率为0.7%(28/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为0.8%(16/2 129),亚东璃眼蜱为1.0%(12/1 147)。共获得疏螺旋体flaB基因序列10条,与莱姆病主要病原体B. garinii (AB035602)和B. afzelii PKo (NC008277)的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95.6%~100%。亚东璃眼蜱中B. garinii和B. afzelii的阳性率分别为0.9%(10/1 147)和0.2%(2/1 147),草原革蜱中均为0.4%(8/2 129)。3 822只蜱中omp1基因阳性1只,TA克隆后获得8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克隆和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克隆,11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 muris的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69%。3 822只蜱中均未检出无形体属菌群。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种蜱感染的立克次体均与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聚在一簇。在获得的10条疏螺旋体菌群flaB基因序列中,源于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1条序列与B. garinii聚在一簇,草原革蜱的另1条序列与B. afzelii聚在一簇,其余8条序列与B. garinii和B. afzelii的flaB基因序列处在不同的分支。草原革蜱感染的埃立克体属菌与目前已知的埃立克体属菌群关系较远,形成独自的聚类。结论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存在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蜱类中广泛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是R. raoultii、R. aeschlimanni、 B. garinii和B. afzelii潜在的自然疫源地。有必要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3.
目的调查黑龙江密山口岸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中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蜱类标本44份,建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三种新发蜱传疾病病原体特异性通用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对阳性标本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44份标本中,共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6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2份,感染率分别为13.63%、9.10%和4.55%。在全沟硬蜱检测到两份分别是莱姆病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4.55%。结论黑龙江密山地区至少存在两种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orrelia afzelii),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浉河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共报告52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中的13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感染途径以蜱叮咬传播为主,占13.46%;35~79岁者占发病的88.46%;病死者多在发病8天内死亡。结论信阳市浉河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蜱叮咬传播为主,有蜱接触史,35~79岁人群易感;对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生素,为避免出现并发症等采取经验性治疗,84.62%的病例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5.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中国大陆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AP)血清阳性率状况,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和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大陆人群AP血清阳性率的相关文献。先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定好文献提取相关数据,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再使用Rstudio软件进行中国大陆人群AP感染总阳性率的分析,以及性别、人群性质、年龄组的亚组分析。结果共有20篇文献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经计算得出中国大陆地区AP血清阳性率合并值为17%(95%CI 0.11~0.23),其中男性合并后血清阳性率为15%(95%CI 0.02~0.39),女性资料合并后血清阳性率为10%(95%CI 0.04~0.17),P<0.01;健康人群资料合并后血清阳性率为13%(95%CI 0.08~0.20),高危人群资料合并后血清阳性率为20%(95%CI 0.10~0.32),P<0.01;≤54岁组合并后血清... 更多  相似文献   
96.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地于2005年9月先后出现6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经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证实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相似文献   
97.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人嗜粒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少数严重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我国也有病例发现,但报道不多[1-2]。该病为我国新发  相似文献   
98.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人、家畜动物包括羊、牛、马及野生动物旱獭、大尾黄鼠及家养马鹿等无形体感染及病原16SrRNA序列特征。方法采集伊犁地区正常人、牛、马、羊及野生啮齿动物大尾黄鼠、旱獭血液。 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mIFA)检测血清无形体IgM、IgG抗体。巢氏PCR扩增无形体16SrRNA基因并分析序列特征。结果当地人群无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5.3%;羊、牛及马为6.9%、6.3%及9.1%。 PCR结果发现羊、牛及马无形体16SrRNA基因检出率为38.9%、37.5%及36.4%。16SrRNA(228bp)序列分析显示存在明显变异株,同源比较结果提示这些变异株在我国其他地区及周边国家媒介及动物宿主中均有广泛分布。结论新疆伊犁地区存在人及家畜无形体感染。 开展发热病人无形体实验室调查及进一步人群、媒介种类、宿主与无形体生态学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调查浙江省磐安地区啮齿动物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自然感染状况,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在浙江省磐安地区低山田地里捕获多种啮齿动物230只(黄胸鼠、社鼠、褐家鼠、小林姬鼠、黄毛鼠、青毛鼠、大林姬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黑线姬鼠和松鼠);解剖取肝脾;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PCR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 同源性比较,最后采用MEGA4.0软件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无形体属种株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30只啮齿动物中,1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和2只白腹巨鼠肝脾标本检出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磐安地区野鼠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率为1.7%。3份阳性标本PCR产物测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从褐家鼠同时检出分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的序列,黄胸鼠和1只白腹巨鼠的序列与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结论 浙江省磐安地区野鼠检出致病性无形体属核酸,存在无形体属不同种株的复合感染感染。提示可能存在无形体病自然疫源地,需要进一步密切关注致病性无形体的人群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00.
摘要:目的 探讨豫南地区蜱虫分布特点,蜱媒病原体类型及流行性特征。方法 采用布旗法、体表检蜱法采集不同环境中蜱虫,采用PCR方法对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3-10月份采集蜱虫730只,分2属3种,其中长角血蜱占80.71%,为当地优势蜱种;蜱虫分布呈季节性消长;经PCR扩增出2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高度同源性;SFTSV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49%。结论 豫南地区蜱虫分布有生态及季节性规律,蜱中携带SFTSV、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是造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形体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疫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