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2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55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80篇
妇产科学   102篇
基础医学   344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2677篇
内科学   1335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219篇
特种医学   4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542篇
综合类   4600篇
预防医学   1026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2196篇
  21篇
中国医学   763篇
肿瘤学   174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828篇
  2011年   897篇
  2010年   840篇
  2009年   798篇
  2008年   858篇
  2007年   826篇
  2006年   721篇
  2005年   743篇
  2004年   627篇
  2003年   566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406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郭月琴 《临床医学》2006,26(7):84-8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个急性并发症,它是因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以往病死率很高。自1972年Soksen等人报告用小剂量胰岛素连续静脉滴注治疗以来,病死率大大降低。国内现多采用此法,现将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预测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简便易行而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方法对48例EICU患者在入住EICU24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和血乳酸浓度测定,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与血乳酸浓度。结果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11~20分组(P〈0.05),APACHEU评分〉30分组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1),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r=0.682,P〈0.01),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血乳酸浓度也相应增高;血乳酸浓度与危重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是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救治水平。方法通过积极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酸中毒等措施进行抢救,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愈及好转29例(96.67%),死亡1例(3.33%)。结论合理补液,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表现之一。致残致死率较高,患者血糖控制欠佳,部分表现为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部分初次诊断为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本文通过对28例临床资料的分析,以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为临床医生的观察和预防提供帮助,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67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振国  王维强 《中原医刊》2006,33(19):67-67
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糖尿病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诱发因素很多,如果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近8年收治有明确诱因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7例,就其诱因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7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其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在大鼠脑损伤局部的异常释放以及其对乳酸(Lac)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部脑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干预组。伤前15min干预组注射Riluzole(一种Glu突触前释放抑制剂),损伤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开骨窗不损伤脑。应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各组伤后不同时间透析液中Glu含量([Glu]d)及Lac含量([Lac]d)变化。结果[Glu]d及[Lac]d在伤后15min、30min和45min干预组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伤后60min,损伤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不同时间[Glu]d和[Lac]d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细胞液中Glu水平的升高是Glu神经元末梢大量释放Glu所致,并继而引起了Lac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9.
肝脾破裂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常合并低容量休克,酸中毒等生理功能紊乱,病情危重,急需争取时间尽快手术治疗,去除出血原因,在68例肝脾破裂应用连续硬外麻醉完成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时肝损害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调查糖尿病患者274例,把其中有肝损害的46例分为DKA组和无DKA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把有DKA的51例分为肝损害组和无肝损害组,观察肝损害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和血浆渗透浓度(OSM)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肝损害的患病率为16.79%;DKA组血清ALT、AST、TBIL明显高于无DKA组(P<0.05);伴DKA者肝损害组CO2-CP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而BUN、FBG、OSM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KA、脱水和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肝损害的程度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