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13篇
  免费   1751篇
  国内免费   2065篇
耳鼻咽喉   250篇
儿科学   329篇
妇产科学   480篇
基础医学   4845篇
口腔科学   262篇
临床医学   7041篇
内科学   6950篇
皮肤病学   713篇
神经病学   361篇
特种医学   98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3篇
外科学   2363篇
综合类   12326篇
预防医学   3223篇
眼科学   314篇
药学   3676篇
  55篇
中国医学   993篇
肿瘤学   2846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753篇
  2022年   652篇
  2021年   897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799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653篇
  2016年   785篇
  2015年   921篇
  2014年   1410篇
  2013年   1443篇
  2012年   2038篇
  2011年   2240篇
  2010年   2183篇
  2009年   2183篇
  2008年   2612篇
  2007年   2533篇
  2006年   2635篇
  2005年   2635篇
  2004年   2318篇
  2003年   2097篇
  2002年   1996篇
  2001年   1868篇
  2000年   1568篇
  1999年   1435篇
  1998年   1256篇
  1997年   1235篇
  1996年   1165篇
  1995年   1012篇
  1994年   870篇
  1993年   613篇
  1992年   530篇
  1991年   408篇
  1990年   391篇
  1989年   411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患者男,26岁,因胸痛、咳嗽、气喘、高热半个月,于2002年3月5日入院.病前有静脉吸毒史.体检:体温39.2℃,脉搏94次/min,呼吸40次/min,双肺可闻及少许啰音,左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0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已知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比普通抗原呈递细胞强10~100余倍,它能在机体内外捕获抗原后,将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近年来,国际上对DC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将对DC的生物学特性、获得DC的方法、DC负载肿瘤抗原的途径、DC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间接免疫电镜(IIEM)等方法检测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及抗原定位情况。结果 6例EBA血清中IgG型BMZ—Ab均结合真皮提取物中290ku蛋白,3例同时伴有结合290ku蛋白的IgA型BMZ—Ab。盐裂皮肤IIF显示BMZ真皮侧IgG线状沉积,IIEM示金颗粒沉积于BMZ致密下层,即真皮锚原纤维的Ⅶ型胶原处。结论 位于BMZ致密下层的Ⅶ型胶原是EBA中BMZ-Ab的特异性靶抗原,Ⅶ型胶原上的抗原表位可被EBA血清中IgG及IgA型BMZ—Ab识别。  相似文献   
104.
检验人员在血液学检验中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灵敏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4):357-357,332
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因为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所以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也时有发现。因此,我们对血液学检验工作中危险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保护措施要进一步规范。1充分认识直接接触的危害性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1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  相似文献   
105.
PCR-RSSO基础上HLA-Ⅰ、Ⅱ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PCR-DNA技术的分析,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采用PCR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verse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RSSO)杂交技术,建立改良半量扩增体系全自动HLA-I、Ⅱ等位基因分型方法,进行了635份血液标本HLA-A、B、C、DR、DQ等位基因分型,其中166份DNA同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和手工全量扩增体系PCR-RSSO技术。对全自动半量PCR-RSSO、PCR-SSP、手工PCR-RSSO 3种方法做两两比较。结果全自动半量PCR-RSSO的分型成功率为98.4%(3 124/3 175),PCR-SSP为98.8%(656/664),手工PCR-RSSO为88.3%(733/830)。经χ2检验,全自动半量PCR-RSSO与PCR-SSP的分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与手工PCR-RSSO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CR-RSSO可识别HLA-Ⅰ,Ⅱ共706个等位基因,覆盖WHO命名委员会2000年公布的936个等位基因的75.43%;对706个HLA等位基因的分型均为中~高分辨率,有分辨纯合子等位基因的能力;易长期保存书面的实验原始资料,即杂交条;具有成本低、劳动强度低、省时和DNA消耗量少等优点。PCR-RSSO适合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建立造血干细胞及脐带血干细胞库的组织配型。  相似文献   
106.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脱水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世界范围内估计每年有9百万人发病,导致87300人死亡,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病因。因此快速、准确检测轮状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新华医院住院和门诊急性水样或蛋花样便腹泻患儿的粪便用乳胶凝集试验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7.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l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d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4±5)%、(264±17)%、(284-16)%、(474-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4±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d(P〈0.01)。脓毒症患者TNF—d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8.
丙肝Ⅰ号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丙肝Ⅰ号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0例的临床疗效,并与α-干扰素治疗30例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P<0.05),降低ALT、AST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HCV-RNA阴转率为25%,随访6个月后HCV-RNA阴转率维持在25%;对照组阴转率为23%.结论:丙肝Ⅰ号对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与α-干扰素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2 4周。于治疗前后用 EL ISA法检测血清 IL- 2、IFN- γ、IL- 4、IL- 10水平 ,同时检测生化和病毒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抗病毒治疗后 IL- 2、IFN- γ、IL- 4、IL- 10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 ,IL- 2、IFN- γ水平逐渐升高 ,IL- 4、IL- 10水平逐渐降低 ,其中 IL- 2、IL- 10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对干扰素完全应答者 15例 ,IL- 2、IL- 10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无应答者 5例 ,IL- 2、IFN- γ、IL- 4、IL- 10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IL - 2、IL - 4、IL - 10、IFN-γ共同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发挥抗病毒效应 ,IL - 2、IL - 10可以作为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能否替换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能否提高、不良反应能否减少、依从性是否增加.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等医院11例丙型肝炎患者,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其血清HCV RNA,HCV基因分型按5'-非编码区进行PCR法扩增及测序和分析.所有患者均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b替换Peg-IFNα-2a并联合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丙型肝炎患者中HCV RNA基因1b型7例,2a型1例,2b型1例,未进行分型者2例.Peg-IFN α-2a治疗无应答者4例.出现不良反应者6例(其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者4例,发生严重咳嗽者1例,心肌缺血者1例),停药后复发者1例.用Peg-IFN α-2b按照至少80%的剂量替换Peg-IFN α-2a,足够的疗程替换后无应答的4例患者治疗结束时均应答,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复发1例;不良反应的6例患者替换后完成治疗者4例,中止1例,正在治疗1例,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无应答1例;复发的1例患者出现持续应答.7例持续应答者中3例获得快速应答、7例为早期应答.结论 应用Peg-IFN α-2a治疗丙型肝炎出现无应答、不良反应或复发时可用Peg-IFN α-2b替代,但有心脏疾患者不宜替代.能替代者治疗时注意足够的疗程和至少80%的剂量,可使部分患者从中获益,提高持续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