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97篇
  免费   3467篇
  国内免费   1265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1398篇
妇产科学   195篇
基础医学   2454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5705篇
内科学   13524篇
皮肤病学   73篇
神经病学   825篇
特种医学   21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537篇
综合类   856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019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3919篇
  43篇
中国医学   1792篇
肿瘤学   853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713篇
  2022年   1031篇
  2021年   1956篇
  2020年   1986篇
  2019年   1683篇
  2018年   1647篇
  2017年   1747篇
  2016年   1816篇
  2015年   1739篇
  2014年   3139篇
  2013年   3327篇
  2012年   2686篇
  2011年   2746篇
  2010年   2204篇
  2009年   1981篇
  2008年   1854篇
  2007年   1856篇
  2006年   1711篇
  2005年   1507篇
  2004年   1214篇
  2003年   1051篇
  2002年   869篇
  2001年   772篇
  2000年   677篇
  1999年   580篇
  1998年   492篇
  1997年   483篇
  1996年   474篇
  1995年   409篇
  1994年   387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72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177篇
  1987年   139篇
  1986年   131篇
  1985年   168篇
  1984年   133篇
  1983年   70篇
  1982年   82篇
  1981年   77篇
  1980年   62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43篇
  1977年   33篇
  1976年   24篇
  197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92.
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大鼠模型肺内表达与分布的影响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②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健康对照组 (n =8) ,COPD模型组 (n =1 2 ) ,氨溴索干预组 (n =1 2 )。采用熏吸香烟并气管内注入脂多糖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 ,氨溴索干预组于COPD模型开始建立时腹腔注射氨溴索溶液 4 0mg/ (kg·d) ,连续 4 0d。观察各组气道炎症的病理特点、超微结构特点、血气指标、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平均肺泡数。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NF α基因表达的相对含量。③结果 所建COPD模型的病理以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符合人类COPD的特点。氨溴索干预组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平均肺泡数、TNF α表达强度与健康对照组、COPD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F =3.2 4~ 1 1 .1 1 ,q =4 .74~ 36 .2 2 ,P <0 .0 1 ) ;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差异亦有显著性 (F =3.30、8.79,q =3.5 0~ 8.6 9,P <0 .0 5 )。 ④结论 长期应用氨溴索对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机械通气后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特点。②方法 取3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细菌学培养,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③结果 32例病人共分离出菌株76株,阳性率71.7%,其中混合感染10例次。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NB)58株,占76.3%;阳性球菌10株,占13.2%;真菌8株,占10.5%。常见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杆菌为主,GNB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④结论 COPD应用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94.
CPAP对化疗后单肺通气时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一种新的持续气道正压 (CPAP)系统,对肺癌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 22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 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和 CPAP组 (B组 ),每组各 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 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 CPAP( P= 0.2 kPa),仰卧双肺通气 20 min, 仰卧单肺通气 20 min,侧卧单肺通气 30 min, 60 min,于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 ,分别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 (Qs/ Qt).[结果] 于单肺通气后 30 min和 60 min时 ,B组氧合明显高于 A组 (P < 0.01), B组分流率 (Qs/ Qt)明显低于 A组 (P < 0.05).[结论] 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期间 , 非通气侧持续 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 ,减少肺内分流 ,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门腔分流术后病人给予含丙氨酰 谷氨酰胺双肽 (Ala GLN)肠外营养 (PN)的安全性 ;观察其营养支持的效果 ,及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1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7)接受不含GLN的PN ;实验组 (n =9)接受含Ala GLN双肽的PN。两组自术后第 1天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PN共 7d ,于PN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前白蛋白、氮平衡变化、血清GLN浓度、血氨、尿乳果糖 /甘露醇排泄率比值 (L/Mratio)、生化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术后血清GLN水平比术前显著降低 ,术后实验组GLN水平 (5 77± 4 2 ) μmol/L显著 (P =0 0 0 9)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 (499± 6 1)μmol/L ;两组术前的L/M比率均明显高于国人正常水平 ,术后对照组L/M水平 (0 0 95± 0 0 34)显著 (P=0 0 4 5 )高于实验组 (0 0 6 4± 0 0 2 3) ;两组累积氮平衡无显著性差异 ,但实验组第 5~ 7天期间氮平衡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第 5天氮平衡 (- 15 3± 4 6 9)mg·kg-1·d-1显著 (P =0 0 4 3)好于对照组 (-92 7± 90 5 )mg·kg-1·d-1;对照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 ,实验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0 2 6 9± 0 0 37)g/L显著 (P =0 0 0 1)高于对照组 (0 199± 0 0 2 7)g/L ;两组术后血氨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生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变化及补肾益气中药对大鼠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7.
Although it has been known that y8 T cel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f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b),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T8 T cells participate in the innate and/or acquired immunity to tuberculosis (TB) have not been full elucid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27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B and 16 healthy donors (HD) were performed. We found that proportion of IL-17-producing cells among lymphocyte was similar between TB patients and HD, whereas the proportions of γδ T cells in IL-17- producing cells (59.2%) and IL-17-producing cells in γδ T cells (19.4%)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B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in HD (43.9% and 7.7%,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proportions of IFN-γ-producing γδ T cells in TB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HD. Upon re-stimulated with M. tb heat-treated antigen (M. tb-HAg) in vitro, fewer IL-17-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generated from HD and TB patients, whereas IFN-γ-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increased in TB patients compared to that in HD. Our findings in TB patients and healthy human were consistent with other murin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IL-17- 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main source of IL-17 in mouse model of BCG infection, suggesting that γδ T cell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ubercular granuloma in pulmonary TB patients, but need further identificatio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5(3):203-208.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免费板式组合药在DOTS中对合并乙肝的涂阳肺结核病人肝损害情况。方法 比较HBsAg、HBeAg、HBcAb阳性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与无乙肝的涂阳肺结核病人DOTS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合并乙肝病人肝损害发生率66.3%,无乙肝者肝损害发生率8.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2.5%病人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结论 DOTS中合并乙肝的病人采用板式组合药用2H3R3Z3E3/4H3R3方案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病人应慎用常规方案,并要密切全程观察肝功能,尽可能应用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99.
27例肺下野结核空洞,右侧15例,左侧12例,中内带居多。类圆形空洞25例,空洞直径1.5~6.8cm。薄壁空洞12例,厚壁空洞15例。22例为干性空洞,5例空洞内有液面。均按正规化疗方案治疗后空洞闭合。结合临床对肺下野结核性空洞的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0.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治(附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后颅内感染的处理原则。方法9例VPS后颅内感染病人中,7例拔除分流材料,4例行脑室外引流术,1例脑室内植入Ommaya囊,2例择期再次行VPS;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静脉联合鞘内或脑室内应用敏感抗生素。结果7例完全治愈,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治愈率为77.8%(7/9)。结论①早期诊断、及时去除分流材料、合理应用抗生索是治疗VPS后颅内感染的基本原则;②与腹部手术相关的逆行性VPS后颅内感染值得重视;③严格的无菌术是其预防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