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6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154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2635篇
妇产科学   957篇
基础医学   750篇
口腔科学   83篇
临床医学   1179篇
内科学   1094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141篇
外科学   562篇
综合类   144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827篇
眼科学   135篇
药学   691篇
  11篇
中国医学   288篇
肿瘤学   5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410篇
  2014年   723篇
  2013年   810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62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63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23篇
  1976年   26篇
  1975年   24篇
  197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著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著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③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著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州2013—2017年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情况,探讨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新疆伊犁州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相关信息。通过描述性分析, χ2检验了解HIV感染孕产妇及婴幼儿的一般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将2013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分娩的497例HIV阳性产妇及所分娩的496例活产婴幼儿纳入本次研究,截至2018年12月31日,471例婴幼儿已完成满18个月HIV抗体检测,其中阳性婴幼儿17例,阴性婴幼儿454例,失访11例,尚未检测HIV就死亡14例,HIV母婴传播率为3.61%,对死亡的婴幼儿进行校正后累计HIV母婴传播率为4.66%。HIV阳性产妇初检孕周>12周(OR=4.567,95%CI:1.260~16.557)、婴幼儿未服用抗病毒药物(OR=13.115,95%CI:1.975~87.114)、母乳喂养(OR=10.105,95%CI:1.755~58.194)是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应充分重视HIV母婴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并完善伊犁州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及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婴幼儿家庭养育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养育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填写0~6、6~12、12~36月龄段《养育风险问卷》以及自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星,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0~6月龄为30.48%,6~12月龄为39.11%,12~36月龄为45.63%。小于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是儿童不吃母乳(10.61%)、家中玩具少于3个(8.34%)、儿童至少有2周新生儿期住院史(7.93%);6~12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 (23.73%)、儿童有营养性疾病(9.64%)、儿童每天吃奶少于3次(6.53%);12~3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儿童很少每天吃瘦肉或鸡蛋(22.46%)、家中没有图画书(14.85%)、每天很少跟儿童一起玩耍(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784,95%CI:0.697~0.881;OR=0.701,95%CI:0.599~0.820); 母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815,95%CI:0.724~0.917;OR=0.628,95%CI:0.539~0.732)是保护因素;性别男性为危险因素(OR=1.160,95%CI:1.066~1.262)。 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分析早期被动操结合主动运动训练对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为其在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中的促进作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 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金安区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建档的218名早产/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是否按照要求坚持对早产/低体重儿进行早期(校正6月龄前)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同进行分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比较各组校正6月龄、12月龄时体格发育及Gesell评分情况。结果 早期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频率越高及持续时间越长,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与12月龄时其体格测量值及智能发育商数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频率≤1 d/周组相比,除校正6月龄头围外,训练频率2~3 d/周组及≥4 d/周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测量值及适应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与持续时间0~2个月组相比,持续时间5~6个月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及适应能力、精细动作、社交行为等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结论 家长坚持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做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对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96.
小于胎龄儿生后出现追赶生长与脂肪追赶的倾向,经历快速追赶生长的小于胎龄儿其脂肪重聚发生时间提前,存在脂肪追赶现象。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倾向是由于低体重本身、出生后快速追赶性生长还是两者的结合。研究多聚焦于不同的追赶生长模式将会影响长期健康结局。本文通过回顾已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了可能的小于胎龄儿最佳追赶生长模式。  相似文献   
97.
In March 2020, a national elimination strategy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was introduced in New Zealand. Since then, hospitalizations for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mong infants <2 years of age and cases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or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have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additional benefit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208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BPD,将其分为BPD组(n=153)和非BPD组(n=55);再根据BPD严重程度分度,将BPD组极早产儿分为Ⅰ度BPD亚组(n=31)、Ⅱ度BPD亚组(n=17)及Ⅲ度BPD亚组(n=7)。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学比较BPD组与非BPD组,以及3个BPD亚组极早产儿出生与治疗情况、生后14 d内液体摄入量等。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极早产儿发生BPD及BPD极早产儿发生Ⅲ度BPD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QYFYWZLL26841),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BPD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体重、头围及身长,以及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小于、轻于、短于、低于非BPD组;而孕母产前激素使用率,极早产儿出生窒息率、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早发型败血症(EOS)发生率,以及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均高于、长于非BPD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PD组极早产儿生后第2、4、5、7、11、12天的总液体摄入量,以及生后第6、8~14天肠外液体静脉输注量,均多于非BPD组;生后第1~14天肠内液体摄入量,则均少于非BPD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产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低(OR=1.866,95%CI:1.063~3.274,P=0.030),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OR=1.834,95%CI:1.158~2.905,P=0.010),无创机械通气时间长(OR=1.163,95%CI:1.067~1.267,P=0.001),发生EOS(OR=0.071,95%CI:0.011~0.465,P=0.006)是极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后第3、4、5天肠内液体摄入量多(OR=0.671、0.708、0.746,95%CI:0.483~0.932、0.511~0.846、0.583~0.955,P=0.017、0.004、0.020),是极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保护因素。④3个BPD亚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孕母产前激素使用率、出生窒息率、EOS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生后第1、2、4、5、6天总液体摄入量及肠外液体静脉输注量,以及生后第1天肠内液体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是,这16项因素均不是BPD极早产儿发生Ⅲ度BPD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极早产儿发生BP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出生窒息及EOS发生率,优化呼吸支持策略,增加生后第3~5天肠内液体摄入量,有望降低极早产儿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
羊水葡萄糖及白介素-6在胎膜早破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患者羊水中葡萄及白介素-6(IL-6)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994-1999年70例无妊娠并发症的胎膜早破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腹行羊膜腔内穿刺,抽取羊水,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测定水中葡萄糖,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IL-6含量。结果 胎膜早破并宫内感染者,羊水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IL-6含量则明显增高,当羊水葡萄糖含量≤0.55mmol/L,IL-6含量≥315ng/L时,预测宫内感染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0.00%。结论 胎膜早破患者,测定羊水葡萄糖及IL-6含量,能早期快速预测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胎儿纤连蛋白 (FFN)与早产和绒毛膜羊炎膜之间的关系 ,为诊断早产和绒毛膜羊膜炎及判定预后提供新方法。方法 采用ELIAS(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4 2例先兆早产孕妇 (实验组 )和同孕龄健康孕妇 4 8例 (对照组 )进行宫颈阴道分泌物FFN检测。结果 实验组FFN阳性率 4 5 .2 % (19/42 ) ,对照组FFN阳性率 4 .8% (2 /48)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中FFN阳性者发生早产及绒毛膜羊膜炎者分别为 68.4 % (13/19)、73.6% (14/19) ,与FFN阴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FFN对诊断早产和绒毛膜羊膜炎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为围产期保健提供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