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6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46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179篇
临床医学   615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497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科学   268篇
综合类   446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96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01.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 (多瑞吉 )对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 ,本文选择了 31例不宜行神经阻滞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方法 :31例病人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均使用 2 5 μg/h的多瑞吉作为首次量 ,如疼痛控制不满意 ,临时追加曲马多缓释片 ,下次换贴时再增加至 5 0 μg/h ,观察其对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31例病人经多瑞吉治疗后 ,2例因副反应而终止治疗 ,其余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VAS评分从 8.5 1± 1.12降至 2 .4 7± 1.2 3,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部分并发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结论 :多瑞吉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病人对多瑞吉的适应 ,部分并发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2.
邓茂  黎昌强  廖勇梅 《北方药学》2014,(12):114-1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眼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眼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强的松60mg qd,疗程7d。对照组采用强的松30mg qd,疗程7d。观察两组的水肿消退时间,疼痛减轻时间,3月后后遗症发生率及激素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疼痛减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月后后遗症发生率与激素副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消除眼带状疱疹水肿及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对后遗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我科2008-01-2011-01 183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按照治疗方案随机分4组:药物配合神经阻滞治疗组45例,药物配合超激光治疗组33例,药物配合射频神经毁损治疗组48例,综合治疗组57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治疗满意度及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突出显示相关因素对治疗的影响.结果 183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其中综合治疗组满意率最高,远期疗效最佳.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综合多模式镇痛治疗方案是该病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受照长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采用伽玛刀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60例,分短照射组(1~2mm)和长照射组(3~4mm)两组,照射剂量均为75Gy,对比分析三叉神经根受射线照射长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等因素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三叉神经根受照长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相关性(P0.01),随着神经根受照长度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及其与疼痛缓解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伽玛刀治疗并有完整随访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记录和分析疼痛控制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2~37个月)。术后初始疼痛缓解BNIⅠ级15例(33-3%),Ⅱ级13例(28.9%),Ⅲ级8例(17.8%),Ⅳ级5例(11.1%),Ⅴ级4例(8.9%);伽玛刀治疗整体有效率为80%。至最后一次随访,复发6例(13.3%),(初始疼痛缓解为BNII级3例,Ⅲ级3例);平均复发时间11.7个月(5~18个月)。伽玛刀治疗后新发面部感觉异常17例(37.8%),疼痛完全缓解者新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部分缓解或疗效不佳者(P〈0.05)。结论伽玛刀是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术后面部感觉异常发生可能与更好的疼痛缓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无框架立体定向引导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引导下,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经前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术中电刺激验证靶点,而后进行靶点射频热凝治疗。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随访6~36个月,疼痛完全消失29例,疼痛减轻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8例,咀嚼力减弱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引导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明显减少盲穿过程因深度或方向掌握不当产生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及三维CT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PRTTG)治疗三叉神经痛(TN)时产生心血管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38例原发性TN患者局麻下行立体定向及三维CT引导下PRTTG,术中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结果治疗TN 138例中,有16例患者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出现心率和血压下降,所有138例患者在行射频热凝时均出现心率及血压的升高,经积极干预,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重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导航及三维CT引导下PRTTG,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及血压变化,是减轻患者心血管反应、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病毒基因分型,指导临床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收集2017-2019年41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以187例带状疱疹非神经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流行病学特征。采用PCR扩增及测序比对方法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女性32例,占78.05%,男性9例,占21.95%,对照组女性90例,占48.13%,男性97例,占51.87%,两组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13,P<0.05)。对照组21-40岁、41-60岁和>60岁患者病例数分别为54、61和72例,分别占28.88%、32.62%和38.50%,观察组病例数分别为6、9和26例,分别占14.63%、21.95%和63.41%,两组不同年龄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54,P<0.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三叉神经受累患者居多;严重型皮损患者、皮损面积>5%的患者居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有前驱痛患者、重度疼痛的患者居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前驱痛、重度疼痛的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患者中初治时间≥3 d患者居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治时间≥3 d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带状疱疹病毒ORF22读码框中,37902、38019、38055、38081、38177、38299六个位点的核苷酸为G、G、C、C、A、A,带状疱疹患者均为J型。结论积极关注高龄女性带状疱疹患者,调查患者受累神经、皮损及疼痛情况,发现症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