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011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8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400篇
预防医学   35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8篇
  15篇
中国医学   225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bstract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selected aspects of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Selye's stress form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of major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is research area.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ore some possible sources of present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 in the stress field, with a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search strategies that may enable us to clarify, update, and revise stress concepts and to facilitate future progress. In particular,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experimental re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onspecificity of pituitary-adrenal cortical response is a matter of particular strategic importance, if we are to move out of the present prolonged period of stalemate and confusion over stress theory and terminology. Recent experimental studie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nonspecificity concept may have been applied erroneously to lower leve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ather than to higher leve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re reviewed.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thi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larifying current concepts and providing guidelines for future lines of approach in stress research.  相似文献   
62.
黄哲  李美辰  施卉  徐凤翔 《中草药》2021,52(17):5132-5138
中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的健康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价值,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中药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中药新药发展缓慢的问题,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新药研发具有政策导向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运用和监管科学的兴起,将会促进中药监管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发展,为中药研发提供政策指导。对中药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殊性及监管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中药监管科学建设思路,以期为改善中药新药监管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摘 要〕 目的:研究情景式健康教育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英德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行 PCNL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情景式健康教育联合 ERAS 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观感受、 住院期间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口干饥饿感评分、术后寒颤、导管不适、下床活动时 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 %)高于对照组(80.0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33 %)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情景式健康教育联合 ERAS 护理可显 著加快PCNL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疼痛及不适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IPROS评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实验组中,33例对护理满意,15例基本满意,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中,20例对护理满意,17例基本满意,不满意13例,护理满意度为74.00%。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大大提升护理满意度,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5.
66.
67.
目的探究在护理临床带教中使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40名护生(对照组,应用传统带教模式)及2018年3月—2020年3月40名护生(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开展临床带教)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护生考核成绩、综合实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应急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生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语言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在护理临床带教中使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更有助于护生掌握护理知识及技能,提升其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8.
69.
70.
目的 探讨人性化理念在提升心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心内科2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程序护理组)和观察组(人性化理念护理组)各130例,比较护理后1周及出院时2组患者对健康宣教、基础护理、护理态度及护理效率的总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1周及出院时对健康宣教、基础护理、护理态度及护理效率的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理念在提升心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患者对各个方面护理的认可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