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09篇
  免费   2304篇
  国内免费   2043篇
耳鼻咽喉   1533篇
儿科学   227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4790篇
口腔科学   1025篇
临床医学   2892篇
内科学   1332篇
皮肤病学   173篇
神经病学   8830篇
特种医学   10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021篇
综合类   4310篇
预防医学   436篇
眼科学   2418篇
药学   1573篇
  15篇
中国医学   914篇
肿瘤学   44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655篇
  2021年   1075篇
  2020年   1145篇
  2019年   992篇
  2018年   948篇
  2017年   1232篇
  2016年   1243篇
  2015年   1190篇
  2014年   1993篇
  2013年   1973篇
  2012年   1579篇
  2011年   1778篇
  2010年   1643篇
  2009年   1487篇
  2008年   1667篇
  2007年   1631篇
  2006年   1507篇
  2005年   1267篇
  2004年   1198篇
  2003年   1118篇
  2002年   982篇
  2001年   883篇
  2000年   737篇
  1999年   710篇
  1998年   691篇
  1997年   620篇
  1996年   505篇
  1995年   458篇
  1994年   411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405篇
  1991年   349篇
  1990年   342篇
  1989年   279篇
  1988年   237篇
  1987年   253篇
  1986年   243篇
  1985年   320篇
  1984年   278篇
  1983年   189篇
  1982年   208篇
  1981年   185篇
  1980年   169篇
  1979年   122篇
  1978年   81篇
  1977年   71篇
  1976年   57篇
  1975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癌切除面神经后,即刻功能性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收治的11例腮腺癌患者,术中采用将肿瘤连同腮腺及面神经切除,同时行颈丛神经移植重建面神经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见患者静态时面部对称,动态时口角轻度偏斜,术后一年两侧面部完全对称,睁、闭眼及提口角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腮腺癌根治术中采用颈丛神经移植能有效地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既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注射疗法及复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诊断明确的肌筋膜疼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注射疗法治疗;IS组:采用注射疗法加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率变异(HRV)的频域变化,低频LF、超低频LLF、高频HF、低高频比LF/HF及心率变异指数HR-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前后疗效并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①HRV频域指标组内比较:LF、LLF、HF以及HRVI治疗前舆治疗后1min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5min、10min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LF/HF治疗前与治疗后5min、10min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1、5、10min,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组间比较: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IS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VAS降低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③回访病例中,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疗法以及复合小针刀疗法均可有效改善肌筋膜疼痛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达到缓解疼痛。注射疗法复合小针刀疗法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注射疗法。  相似文献   
73.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家兔阴茎感觉神经来源。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6只,A组在左侧脊神经上记录,B组在右侧脊神经上记录。对家兔阴茎施加不同大小的机械刺激,用神经单纤维记录技术,在同侧S1~S4脊神经上记录单纤维放电。结果:通过对家兔阴茎施加各种不同机械刺激,在同侧S2~S3脊神经上能记录到放电,S1、S4脊神经上未能记录到放电。左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39.67±3.14,S3:21.00±2.19;右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40.00±3.16,S3:19.67±2.58,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家兔阴茎皮肤感觉来源于S2~S3脊神经。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手术对老年男性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因直肠癌手术的170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PANP组(含规范的TME手术方法)和非PANP(TME规范情况不详),对两组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回顾性总结、比较。结果:PANP组性功能与排尿功能明显优于非PANP组,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而PANP组局部复发率低于非PANP组(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应重视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LEKSELL-C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均沿三叉神经走行在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选择双靶点治疗.中心剂量75~85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结果 随访3~11个月,疼痛消失时间平均在术后3.5个月.按疼痛缓解评分,在随访时点,总有效率为96%.结论 LEKSELL-C型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8.
人发角蛋白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发角蛋白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为临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 18只新西兰兔的双侧坐骨神经切断 ,造成 10mm缺损 ,一侧用人发角蛋白桥接 (实验组 ) ,另一侧用空硅胶管桥接 (对照组 ) ,术后 1、 2、 3个月通过肉眼观察 ,光镜、电镜和有髓神经密度测定 ,观察、分析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再生神经均通过 10mm缺损 ,对照组有 2例无神经生长 ;实验组再生神经排列较紧密、有序 ,髓鞘形成早于对照组 ;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人发角蛋白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利用肌电图常规电刺激器测定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建立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英国Medelec公司生产的MS6型肌电图机,刺激器采用本机所配刺激器,刺激电压250~300mv,脉宽0.5~1ms。刺激电极为表面鞍型电极。刺激部位:负极处于L1棘突间,正极处于其上方。刺激方式为单次手动触发。记录部位为健、患侧胫前肌群及腓肠肌群。记录电极采用2支单极针电极。结果7例患儿主要异常形式表现为:诱发波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测定表明该方法具有直接测定损伤段神经,异常表现出现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10 embalmed cadaver forearms and wrists were dissected to determine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in the distal forearm.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bifurcated in two branches at a mean of 54,7 mm proximal to the radial styloid. From the styloid process of the radius, the mean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dorsal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was 3,5 mm and the mean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volar branch was 9,8 mm.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closest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nd Lister?s tubercle was 16,4 mm. The crossing point between the nerve and the cephalic vein was located at a mean of 54,3 mm proximal to the styloid process. At the level of styloid process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closest dorsal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nd the first dorsal compartment was 15,2 mm and between the closest volar branch and the first dorsal compartment 4,4 mm. Detailed knowledge of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may help prevent injury during operations and treat traumatic lesions of the nerve. Because of great variations in the course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we could not define an absolute safe zone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he distal forearm. Iatrogenic lesions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re described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procedures. Therefore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recommended. Daniela Klitscher and Lars Peter Müller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