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91篇
  免费   2419篇
  国内免费   1258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60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1702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7164篇
内科学   13654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3936篇
特种医学   1567篇
外科学   1057篇
综合类   10011篇
预防医学   1547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4906篇
  65篇
中国医学   2137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870篇
  2021年   1443篇
  2020年   1391篇
  2019年   1064篇
  2018年   1074篇
  2017年   1164篇
  2016年   1354篇
  2015年   1333篇
  2014年   3180篇
  2013年   2846篇
  2012年   2907篇
  2011年   3089篇
  2010年   2553篇
  2009年   2385篇
  2008年   2417篇
  2007年   2432篇
  2006年   2409篇
  2005年   2022篇
  2004年   1569篇
  2003年   1363篇
  2002年   1217篇
  2001年   1135篇
  2000年   992篇
  1999年   835篇
  1998年   655篇
  1997年   621篇
  1996年   456篇
  1995年   373篇
  1994年   355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226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25篇
  1985年   144篇
  1984年   115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69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及时开通导致梗死的责任血管以恢复脑灌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机械取栓技术的应用使得患者的血栓组织能够被获取并得到研究。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通过机械取栓术获取的血栓的相关研究发现,以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是造成取栓困难的重要组织学原因,影像学方法可以在术前评估血栓特征。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工作者可以积极开发新型血栓取出装置用于处理难治性血栓,并有必要探索精确便捷的血栓特征影像学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机械取栓疗效。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mprov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severely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LVEF). Limited data exist regarding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rates after CAB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 LVEF > 40% and < 55%).MethodsWe analyzed data on isolated CABG patients from the Veterans Affairs national database (2010-2019). We stratified patients into control (normal LVEF and no heart failure), HFmrEF, and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VEF (HFrEF) groups. We compared all-cause mortality and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rates between groups with a Cox model and recurrent events analysis, respectively.ResultsIn 6533 veterans, HFmrEF and HFrEF was present in 1715 (26.3%) and 566 (8.6%)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had 4252 (65.1%) patients. HFrEF pati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diabetes mellitus (59%), insulin therapy (36%), and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31%). Anemia was more prevalent in patients with HFrEF (49%) as was a lower serum albumin (mean, 3.6 mg/d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 higher risk of death was observed in the HFmrEF (hazard ratio [HR], 1.3 [1.2-1.5)] and HFrEF (HR, 1.5 [1.2-1.7]) groups. HFmrEF patients had the higher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bdistribution HR, 1.2 [1-1.6]; P = .04). Risk of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HFmrEF (HR, 4.1 [3.5-4.7]) and patients with HFrEF (HR, 7.2 [6.2-8.5]).Conclusions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negatively affects survival after CABG. These patients also experience higher rat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王武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42(11):2218-2221
目的 探究预防性静滴钾离子、镁离子对急性心梗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性心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为76.9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ib、PT以及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Plt及Fib水平低于治疗前,PT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lt及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为15.3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静滴钾离子与镁离子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其血流变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宝石CT碘-水基图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即刻宝石CT平扫QC图发现颅内异常高密度影,采用碘-水基图进行重建分析,同时测定高密度影碘基值、水基值,并与术后24 h普通CT复查诊断结果作比较。结果通过采用碘-水基图,17例诊断为碘对比剂渗出,14例诊断为脑出血转化,与术后24 h普通CT复查诊断结果完全一致(Kappa=1,P0.01);术后即刻碘基图之碘基值:碘对比剂渗出(32.09±5.36) g/L,脑出血转化(6.86±2.26) 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91,P0.01);术后即刻水基图之水基值:碘对比剂渗出(1 027.93±8.29) g/L,脑出血转化(1 069.68±7.18) 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7,P0.01)。结论宝石CT碘-水基图可以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颅内碘对比剂渗出和脑出血转化,值得向临床介绍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PCI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死亡发生率、ST段回落情况、住院时间、近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期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发生率、ST段回落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PCI治疗可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宁  徐琴  黄勇华 《河北医药》2016,(16):2405-2408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治疗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21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伴心肌缺血患者,非随机分为脑心通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对照组(仅基础治疗)。对比分析第4周、8周、12周时2组心电图变化以及使用NIHSS和改良mRankin评估第12周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544例,剔除16例(不良事件2例、自动放弃1例、违背规则1例、失访6例、其他6例),实际完成试验528例(包含测量资料缺失病例),其中脑心通组291例,对照组237例。心肌缺血改善的有效率脑心通组和对照组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14.9%, P =0.704);但第8周(27.7%、14.3%, P =0.001)和第12周(31.3%、16.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2周时NIHSS减少≥2分脑心通组(77.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P <0.05),mRankin 减少≥1分脑心通组(67.7%)显著高于对照组(56.1%)( P <0.05)。多因素分析心电图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心通( P =0.005)和第12周时AST的降低( P =00.47);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包括脑心通治疗、基线收缩压和肌酐水平、既往心脏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