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8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366篇
综合类   332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33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氯胺酮对不完全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兔不完全性脑缺血后神经损害后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缺血对照组(组Ⅰ,只数=6),氯胺酮组(组Ⅱ,只数=6),组Ⅱ用氯胺酮25mg/kg静脉注射和50mg/kg肌肉注射作前处理。采不同时相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浆TNF、NA、A的水平。结果:缺血30分钟组Ⅱ血浆TNF、NA、A浓度显著低于组Ⅰ(P<0.05),神经损害的后果及与卒中有关的死亡率,组Ⅱ也较组Ⅰ明显改善。结论:用氯胺酮前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不完全性兔脑缺血的神经学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氯胺酮拮抗缺血期中枢NMDA受体和抑制外周儿茶酚胺释放,降低TN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比观察丙泊酚(P)与氯胺酮(K)、芬太尼(F)不同配伍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其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9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P+K+F;Ⅱ组:P+K;Ⅲ组:P+F。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麻醉药,观察各组患儿麻醉药物用量、术毕苏醒时间、镇静和镇痛的效果及麻醉期间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Ⅰ组与Ⅱ、Ⅲ组相比用药量明显减少,镇静和镇痛完善,对呼吸、循环的变化小,术毕苏醒时间较短(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少,镇静和镇痛完善,对小儿呼吸循环影响轻微且术毕苏醒快,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或芬太尼。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120例,ASAⅠ-Ⅱ级。经静脉缓慢注入氯胺酮0.2 mg/kg,异丙酚2 mg/kg,视手术时间,追加异丙酚20-50 mg。术中监测ECG、SBP、DBP、HR、SpO2,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麻醉效果。结果:诱导后血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120例中显效97.5%,有效2.5%,麻醉效果优良率达100%。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其效果满意,且安全易掌握,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泵注应用于静脉全麻的效果。方法20例ASAⅠ~Ⅱ级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随机为Ⅰ、Ⅱ组,每组10例。Ⅰ组为丙泊酚及氯胺酮分次静脉注射组,Ⅱ组为丙泊酚及氯胺酮持续静脉泵泵注组。两组术前3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6mg/kg,氯胺酮1mg/kg。Ⅰ组术中当麻醉转浅时静脉注射丙泊酚(0.6mg/kg)和(或)氯胺酮(1mg/kg);Ⅱ组术中以微泵泵注丙泊酚眼1~3mg/(kg·h)演,氯胺酮眼2~4mg/(kg·h)演。记录麻醉前至手术进行1h每隔5min测得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用量,术后苏醒时间。结果麻醉期间Ⅰ组MAP、HR、R波动大,Ⅱ组较平稳;Ⅰ组有4例SpO2下降至88%~94%;Ⅱ组所有患者SpO2为98%~100%。Ⅱ组人均氯胺酮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Ⅰ组,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胺酮及丙泊酚微泵泵注给药麻醉效果好,术中BP、HR和R平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学龄前小儿心率变异功率谱的影响,总结出能直观反映小儿氯胺酮麻醉深度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5~6岁小儿54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静脉注射氯胺酮(Ketamine,KTM)1mg.kg-1、2mg.kg-1,比较组内不同时点、组间同时点心率变异功率谱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静脉注射氯胺酮后,A、B两组心率变异功率谱中,除了心率(HR)外,其余成分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B组低频(LF)、高频(HF)、心率变异指数(HRVI)比A组小(P<0.05)。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后心率变异功率谱中除HR外,其他成分值下降且幅度与剂量有关,其中HRVI变化最为直观敏感,可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6.
37.
《Drug discovery today》2021,26(12):2816-2838
Glutamatergic transmission is widely implicated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the discovery that ketamine elicits rapid-acting antidepressant effects by modulating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 signaling has spurred a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field. This review explores agents in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that positively modulate AMPAR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Despite promising preclinical research, few direct and indirect AMPAR positive modulators have progressed past early clinic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such as low potency have created barriers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Nevertheless, the functional complexity of AMPARs sets them apart from other drug targets and allows for specificity in drug discovery. Additional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that work through positive AMPAR modulation may eventually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3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39.
丙泊酚合用氯胺酮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单独使用及与氯胺酮合用在小儿椎管内麻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40名腹部以下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分别以单独使用丙泊酚及联合氯胺酮给药的方式,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术后记录恶心、呕吐等不适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均无呼吸暂停等严重事件发生,手术开始及手术开始后各时段Ⅰ组的生命体征均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手术开始时的收缩压与手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恢复时间与不适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结论丙泊酚合用氯胺酮能够提供更平稳的镇静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不影响苏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及疼痛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理想的小儿椎管内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前不同时间肌内注射阿托品对小儿呼吸道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10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50例)于氯胺酮麻醉前30~6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kg),B组(50例)阿托品(0.02 mg/kg)与氯胺酮同时间肌内注射。两组患儿均于氯胺酮肌内注射2~4 min后入室准备手术,术中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呼吸道和肺部的听诊变化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变化。结果 A组Ⅰ级(即呼吸道未受影响)44例,Ⅱ级以上(即呼吸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6例,阳性率为12%(6/50);B组Ⅰ级33例,Ⅱ级以上17例,阳性率为34%(17∕50)。两组患儿呼吸道受影响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氯胺酮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能有效降低氯胺酮对患儿呼吸道的影响,提高术中患儿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