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27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Osseointegration is a direct union between bone and an allograft with no soft tissue interposition. It represents the morphological basis of secondary stability. Introduction of 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RFA) as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chnique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measure implant stability as an 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 unit at any time during the course of implant treatment and loading. The study aims to clinically and objectively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implants loaded upon revascularized free fibula flaps o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axilla or mandible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trauma, oncological resection or class V–VI Cawood's atrophy treatment. Of the 105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jaw bone reconstruction with free fibula flaps in our division between 1993 and 2003, 37 were eligible for implant-supported dental rehabilitation. Of these, the last 12 were selected and included in the study. Primary and secondary implant stability assessments involved a clinical evaluation, radiograms and RFA measurements using the Osstell (Integration Diagnostics, Savedalen, Sweden) at the time of implant insertion, at 6 months and at 1 year of functional loading. 76 implants were loaded in 12 patients. All of them were clinically stable at each evaluation. Radiograms showed modest bone resorption after 1 year of functional load in 16 implants (21%). Implant stability levels ranged from 48 to 74 ISQ (mean 59.9±7.8 ISQ) at 6 months. At 1 year, the mean ISQ level was higher (62.6±7.2) but still coherent according to the radiographic evidence. Implant-supported dent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jawbone is not always possible. Free fibula flap represents a good substrate for 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being a bicortical bone capable of structural remodelling after masticatory load enhancement. When possible, instrumental evaluation of implant stability with RFA and supported by radiograms represent the best objective way to assess osseointegration as a clinical evidence alone is unable to offer a definitive assessment.Presented at 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lastic Surgeons (EURAPS), May 26–28, 2005, Marseille, France.  相似文献   
72.
血管襻骨膜内组合腓骨同蒂皮瓣移植修复骨与皮肤缺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下肢粗骨长段缺损与皮肤缺损同时修复的可行方法。方法 将腓血管制成1个或2个血管襻,该血管襻携带皮瓣,再将多段腓骨于骨膜内组合在一起,他成为一个骨膜包裹的粗骨修复骨与皮肤缺损。有丰富血运的骨膜,其骨膜下新生骨活跃,该新生骨充填骨膜内与腓骨段间隙、包绕腓骨,使移植腓骨增粗。结果 临床应用5例,所携带的皮瓣血运良好,伤口一期愈合。1年后骨折愈合,2年后移植骨增粗,能负重行走,移植骨无骨折。供腓骨侧踝关节稳定.伸屈范围正常,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血管襻骨膜内组合腓骨同蒂皮瓣移植是修复粗骨与皮肤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3.
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治疗儿童复杂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复杂的胫腓骨骨折在儿童骨折中不多见,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也较棘手,治疗不当会导致患儿的终生残疾。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AO分类为C2型的儿童胫腓骨干骨折22例,使用单侧多平面金属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儿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14岁,平均8·6岁。其中车祸伤19例,摔伤3例;受伤均为单侧小腿,其中左侧9例,右侧13例;18例合并有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10例。所有病例按胫腓骨干骨折的AO分类均为C2型。均使用单侧多平面金属外固定支架。2方法2·1治疗方法本组术前均采用跟骨…  相似文献   
74.
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传统骨移植术,由于缺乏血液供应,植入骨块需经长久的爬行替代过程才能愈合,且易发生骨不连、骨吸收及感染率高等缺点。1990年以来,采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外伤性骨缺损7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切除致长段骨缺损5例,骨髓炎骨缺损1例,均获成功。经随访6个月~7年均达骨愈合,其中4例携带腓骨头移植修复桡骨下端缺损重建桡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胫骨长段骨缺损行吻合血管移植术后9个月、12个月,先后两次发生疲劳性骨折。认为,移植之腓骨虽愈合增粗,但可能因负重而发生疲劳性骨折,适当延长术后外固定时间,是防止骨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瓣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12例,其中携带皮瓣4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 55岁,平均35岁.修复肱骨缺损2例,尺骨缺损6例,桡骨缺损4例.腓骨瓣切取范围1.5 cm× 2.0 cm~ 12.0 cm× 16.0 cm,腓骨移植长度6.0~ 20.0 cm.结果 12例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年5个月.4例携带皮瓣全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11例,Ⅱ期愈合1例,愈合时间12~18 d;腓骨移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应用Enneking上肢功能标准评分为22~29分,平均27分;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 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上肢长段骨缺损可一期完成骨缺损修复,且可同时解决软组织缺损.虽难度大、风险高,但仍是一种很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6.
手法整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用手法整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闭合整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此类损伤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17~56岁,平均39岁。骨折按AO分型:A型12例,B型24例,C型10例:入院至手术时间2h~3d,伤后患者患肢肿胀,疼痛,可及骨擦音。术后对患者伤口情况,患肢功能,骨折愈合方面进行观察,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切口I期愈合,未见感染。骨折的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4周。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结果,治愈40例,好转4例,未愈2例。结论:手法整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7.
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修复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重建长骨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结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对19例四肢长骨恶性骨肿瘤患者行保肢手术,男11例,女8例;年龄11~37岁,平均(18.5±7.6)岁.肱骨5例、股骨7例、胫骨7例.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3.2±4.3)cm,采用带血管自体腓骨复合大段异体...  相似文献   
78.
Maisonneuve骨折诊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Maisonneuve骨折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
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23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5~43岁,平均35.3岁;摔倒伤10例,运动相关损伤8例,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1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内踝骨折16例,后踝骨折6例,三角韧带撕裂7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和腓骨上1/4螺旋型骨折。手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修复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3例患者中有9例在入院前发生漏诊,漏诊率为39.13%(9/23),入院后经详细查体而明确诊断。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患者踝关节均无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踝关节活动度与对侧基本相同。术后4~7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示腓骨骨折及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踝穴正常,腓骨长度恢复,无下胫腓螺钉断裂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末次随访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5~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22例患者中有19例已经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
结论 Maisonneuve骨折是容易产生漏诊的踝关节损伤,仅注意到受伤的局部情况和缺乏对这种少见骨折的认识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可采用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及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用腓骨钩钢板治疗Danis—WeberA/B型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对30例伴有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踝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8h~18d。手术顺序为外踝、内踝和后踝。外踝骨折使用腓骨钩状钢板固定,内踝骨折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使用螺钉或钢板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3.45个月。术后4~6周x线片均可见骨折线模糊;30例患者于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伤口均I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局部不良反应及踝关节不稳。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90分(65~95分),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使用腓骨钩钢板治疗Danis—WeberA/B型踝关节不稳定骨折内固定的牢靠度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能维持关节稳定性,可早期、大范围地活动踝关节,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0.
目的:本文通过7例下肢标本,测试足前掌部外伤性缺损与重建后足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模拟第一跖骨头缺损,然后应用腓骨小头复合皮瓣重建足前掌部的缺损,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此方法不仅能满足下肢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而且符合足生物力学原理。结论;其两者形态结构上的均符合生理要求,重建后构成了合理的足弓力学结构,而重建后的下肢的应力,应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上与原始标本无显著性差异,而与缺损下肢呈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