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01篇
口腔科学   109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63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DNA疫苗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第三代疫苗,已成为当前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因裸DNA疫苗直接接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故研制新的给药系统,保护DNA免受生物环境破坏,将其有效导人靶细胞,使之具有更强的免疫效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非病毒递送系统有脂质体、天然高分子载体、人工合成聚合物载体、减毒胞内菌等,其中分别以阳离子脂质体、壳聚糖、聚乙烯亚胺、伤寒沙门菌较为常用.现有研究结果 已显示出上述递送系统的巨大应用潜力,它们各自的优势必将对DNA疫苗的推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壳聚糖和PHBHHx用作神经修复导管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壳聚糖(Chitosan)和PHBHHx(羟基丁酸酯和羟基己酸酯共聚物)都是天然可降解材料。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材料的亲水性、保持吸附蛋白有序结构的能力、胎鼠大脑皮层细胞在材料上生长情况以及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后处理可加工性的研究,综合评价了它们作为神经修复导管材料的可行性。指出它们都有希望作为神经修复导管的材料。  相似文献   
993.
壳聚糖复合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维生素D2可控释放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壳聚糖为核心壁材,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的控制释放体系,以.维生素D2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包覆,并用乙基纤维进行了涂覆。对不同制备方法的微胶囊的形态及释放效果进行了测试。并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壳聚糖浓度,壳聚糖分子量,乙酸浓度,维生素D2负载量等因素对药物释放方式的影响。所制备的微胶囊不仅在肠液中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并且大大降低了维生素D2在胃中的释放,达到肠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膜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别以分子量为130,000、220,000、300,000、550,000道尔顿的壳聚糖制备壳聚糖膜,并研究了各膜的表面结构、结晶性、力学特性、渗透性、透光透气性、吸附性、生物降解性等。结晶表明壳聚糖膜的各种特性和壳聚糖的分子量相关,高分子量的壳聚糖膜表面较为光滑,透光性较好,透气性、渗透性和生物降解性较差;低分子量的壳聚糖膜表面较为粗糙,透气性、渗透性和生物降解性较好,但透光性较差。经分析认为膜的结晶性和超微结构决定了不同分子量壳聚糖膜具有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995.
RNA干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壳聚糖纳米粒以其良好的生物特性而作为基因递送载体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就BNA干扰技术与纳米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及目前常采用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影响质粒与壳聚糖纳米粒结合效率的因素、质粒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转染的影响因素及体外释药行为作一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996.
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制备时的粒径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碳铂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粒径的控制方法 ,采用壳聚糖作为碳铂药物的载体 ,以化学交联技术 ,经戊二醛交联固化可得到结构较为致密 ,球形及载药量均较为理想的微球 .药物的理化品质、载体的机能、骨架的类型、药物在微球中的位置及分布、药物与骨架的相互作用、骨架的空隙度及孔道的弯曲度对药物均有不同的影响 .结果表明 :碳铂缓释微球粒径的控制是其成药的关键 ,参照GuptaPK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引入“理想函数”全面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 ,得到的微球载药量大 ,粒径分布适宜 ,工艺重现性好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发现壳聚糖的浓度、固化时间、壳聚糖材料的类型及搅拌速度可能对粒径分布影响较大 (P <0 0 1) ,而壳聚糖的浓度与投药量的比例决定药物的包封率 .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42-45,封3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微囊,考察其影响因素,找出最优方案。方法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囊材,马钱子碱为囊心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药微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确定最佳囊材比、囊心与囊材比及CaCl_2的浓度,确定最优配方。观察其形态,测定其包封率、粒径、载药量、Zeta电位等。结果通过正交实验,制备马钱子碱微囊的最优配方:壳聚糖浓度为5 mg/m L,明胶浓度为4 mg/m L,CaCl_2浓度为2%,囊心与囊材比为1∶3。3次平行制备所得的载药微囊的各参数的平均值:包封率为28.73%,粒径为2.15μm,载药量为10.6%,Zeta电位为12.61 mV。微囊分散性好,表面平滑完整,囊壁清晰,无粘连。结论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原料的复凝聚法制备马钱子碱微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且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载体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区胶质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将从鼠胚前脑中分离的NSCs进行扩增传代。Feeney法制备SD大鼠TBI模型12只,随机均分为2组:损伤对照组和NSCs+支架移植组2组。术后3个月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损伤区和海马变化以及损伤区周边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结果:Nissl染色见损伤对照组创伤区形成烧杯状空洞,损伤侧海马萎缩变形,而NSCs+支架移植组创伤区有移植物填充且已与宿主整合,损伤侧海马萎缩不明显。GFAP免疫荧光染色,损伤对照组创伤区周边可见到大量GFAP阳性细胞,荧光强度较强,疤痕较宽,而NSCs+支架移植组创伤区周边仅见到少量的GFAP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弱,疤痕较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损伤区周围GFAP免疫荧光的灰度值、胶质疤痕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TBI后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治疗可以抑制脑损伤区胶质增生,从而促进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99.
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为基质研究载基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转染效率。制备载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 t prote in,EGFP)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 issue factor pathw ay inh ib itor,TFP I)质粒DNA的壳聚糖纳米粒子,透射电镜观察两种纳米粒子皆呈球形,光子相关色谱仪(PCS)测定显示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49 nm,粒径分布在80~250 nm之间;载基因纳米粒子的DNA包埋效率和DNA含量分别为96%±1.38%和37%±3.0%。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转染实验表明,纳米粒子对细胞基本无毒性,其转染效率与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L ipofectAM INETM相近。  相似文献   
1000.
The degradation of chitosan ( DD of 72.05 % ) with aid of cellulase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45℃, pH 5.0 and a ratio of 1:15( chitosan/ enzyme). The results showed cellulase could degrade chitosan efficiently. Viscosity of chitosan was decreased very quickly and reducing sugar released was increased with time during degradation. By using the membrane, the separation of the hydrolysis mixture was studied. Rejection of protein can be reached to be 99.74 %. 65.9 % of low-molecular-weight chitosans was less than 2 kDa. Solubility of low-molecular-weight chitosan was found to be better than chitosan and transmittance could reach to be more than 95 % in entire range of pH 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