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16篇
  免费   2424篇
  国内免费   782篇
耳鼻咽喉   322篇
儿科学   635篇
妇产科学   198篇
基础医学   3815篇
口腔科学   2119篇
临床医学   2333篇
内科学   3177篇
皮肤病学   125篇
神经病学   646篇
特种医学   2219篇
外科学   12875篇
综合类   3910篇
预防医学   1032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1412篇
  12篇
中国医学   696篇
肿瘤学   143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355篇
  2022年   603篇
  2021年   942篇
  2020年   838篇
  2019年   764篇
  2018年   991篇
  2017年   823篇
  2016年   1043篇
  2015年   1177篇
  2014年   1989篇
  2013年   2059篇
  2012年   1697篇
  2011年   1967篇
  2010年   1685篇
  2009年   1864篇
  2008年   1825篇
  2007年   1850篇
  2006年   1732篇
  2005年   1743篇
  2004年   1440篇
  2003年   1241篇
  2002年   928篇
  2001年   846篇
  2000年   845篇
  1999年   678篇
  1998年   559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433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364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275篇
  1991年   231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185篇
  1987年   144篇
  1986年   156篇
  1985年   142篇
  1984年   117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109篇
  1981年   91篇
  1980年   82篇
  1979年   97篇
  1978年   80篇
  1977年   74篇
  1976年   48篇
  1973年   3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81.
目的 了解不同的年龄绝经后妇女不同体重质量指数(BMI)与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来自门诊健康体检的557名绝经后妇女(肝肾等疾病除外),年龄范围50~78岁。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Troch等部位的BMD,同时计算BMI。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20 kg/m2)、正常体重组(25≥BMI>20 kg/m2)及超重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又分为3组(50-,60-,70~78岁),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组间均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BMI组总体不同部位的BMD方差分析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BMI组的BMD均值明显增高;进一步对同一年龄组不同BMI组的不同部位的BMD均值比较,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低体重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BMI组的BMD。结论BMI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显著相关,但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作为骨折的危险人群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超重的绝经后妇女,通过增加体重的方式增加BMD是危险的,因为超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及中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途径:如年轻时加强运动、多饮牛奶、不盲目减肥等,提高妇女峰值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2.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and compare the temporal cours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between fast bone losers and normal residents in Miyama Village, a rural Japanese community. BMD was measured over a 10-year period in a cohort study in Miyama Village, Wakayama Prefecture, Japan,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rate of bone loss in the mature and elderly population. Subjects (n=400) were selected by sex and age stratum from the full list of residents born in 1910–1949, with 50 men and 50 women in each age decade. Baseline BMD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 was measured using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1990, 1993, 1997 and 2000. In the cohort, 171 men and 189 women completed the follow-up survey performed in 1993. After calculating the rate of bone loss between 1990 and 1993, the greatest tertile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bone loss was categorized as fast bone losers, with the remainder considered as normal subjects. Changes in BMD were compared between normal subjects and fast bone losers over the 10-year period. Mean rate of change for BMD at both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neck in fast bone losers recovered to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in normal subjects over 7 years of observation. By contrast, BMD at the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neck decreased steeply over the 10-year period in both groups, and mean BMD for fast bone loser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subjects (P<0.05).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pparent only at the lumbar spine in both men and women,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st bone loss is a transient phenomenon rather than a fixed status, although individuals who have been categorized as fast bone losers at some stage continue to display low BMD in the lumbar spine.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应用动力髁螺钉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53例股骨髁上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7例),两组均应用动力髁螺钉治疗,治疗组加用骨肽注射液治疗。随访,进行疗效评价,记录骨愈合时间和测定疼痛指数。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动力髁螺钉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雌性SD大鼠切除卵巢后机体尿DPD及血1,25-(0H)2D3变化与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40X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术后12、24周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L1、股骨、股骨颈骨密度,ELISA法测尿DPD浓度,激素放免法测血1,25-(OH)2D3浓度,光测弹性仪测L1压缩强度极限、弹性模量及右侧股骨弯曲破坏栽荷,不脱钙骨切片技术观察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结构并计量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OVX组除尿DPD/Cr明显升高外,其他检测指标均较Sham组低,且随术后时间推移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尿DPD/Cr与腰椎、股骨密度、椎体压缩强度极限、股骨弯曲破坏荷载和骨小梁面积均呈负相关。血清1,25-(OH)2D3水平与腰椎、股骨、股骨颈密度、骨小梁面积、椎体压缩强度极限和股骨弯曲破坏荷载呈正相关。结论:大鼠卵巢切除后尿DPD、血1,25-(0H)2D3水平变化与骨质量显著相关,可以通过检测尿DPD、血1,25-(0H)2D,水平变化预测骨质量。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索中药水蛭、海螵蛸、阿胶、骨碎补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干预作用,了解它们各自的调节靶点,探索建构其基因组学的途径。方法:通过在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干扰模型,并将3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分别用4种中药给药),每组50只,分别在实验的第4、7、14、21、28天不同时间点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各类mRNA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分析骨愈合过程中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中药对不同基因的作用不同,作用的时间点不同,作用强度也存在差异。其中海螵蛸在骨折早期对Ⅰ、Ⅲ型前胶原mRNA、VEGF-mRNA、BMP-2mRNA的表达升高,后期Ⅱ、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下降,VEGF-mRNA、TGF-β1mRNA表达量维持于较高水平;骨碎补组较模型组在BMP-2mRNA、TGF-β1mRNA、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上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阿胶对骨愈合早、中期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意义;水蛭对VEGF-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海螵蛸、水蛭对血管形成有促进作用,阿胶、骨碎补和海螵蛸对骨折软骨形成早期具有促进骨诱导的作用,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合成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BMSCs移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观察移植局部内皮细胞及微循环的变化。结果BMSCs移植后,局部凝血因子FⅧ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加深,出现血管样结构;局部微血管内膜较光滑,内皮细胞间可见紧密连接,细胞核形态较规则,基底膜较完整,微血管管腔受压缓解。结论BMSCs移植促进损伤区周围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损伤区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进而修复脑损伤。  相似文献   
88.
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治疗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5年2月,收治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43例,其中陈旧性骨折25例,新鲜骨折16例,畸形(大于90 d)2例;复杂骨折与缺损34例,简单骨折与缺损9例.缺损体积3~9 cm^3,平均4.5cm^3.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三维记忆锁定碎骨;髋臼碎骨关节面整复法;自体髂骨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法;自体骨+人工骨填塞及骨腊隔离法等术后相关措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6个月,平均15.7个月.粉碎骨折关节面粉碎+填补压缩体积至头臼解剖复位31例;自体髂骨后壁“解剖性重建头臼解剖复位”12例;40例患者经过平均5.3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髋关节骨融合.结论本文介绍了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新方法与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对应率,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9.
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和腰臀比对正常成人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腰臀比(WHR)对正常成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arcomMx8000多层螺旋CT测定560例正常成人腰椎松质骨密度,将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在同年龄组根据BMI及腰围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分析骨密度与体重、BMI、腰围及WHR的关系。结果①以BMI分组,老年肥胖组BMD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以腰围分组,中年女性肥胖组BMD低于非肥胖组(P<0.05);③青年组和中年组BMD与腰围及WHR呈负相关,老年组BMD与体重和BMI呈正相关与腰围和WHR不相关。结论预防骨质疏松症在中青年应提倡运动锻炼,避免肥胖,在老年人不应该过分强调降低体重减少肥胖以避免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了解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CABG)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的临床的原因,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期间546例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CABG的临床资料,对术中需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的患者(off-pump转on-pump组,24例)与同期顺利完成off-pump CABG患者(off-pump组,522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行off-pump CABG中,24例患者因心室颤动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改变术式。Off-pump转on-pump组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6.7%(4/24),明显高于off-pump组[16.7%vs.2.7%(14/5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OR=3.142,P=0.004)、急诊CABG(OR=1.571,P=0.01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90%(OR=1.922,P=0.024)为off-pump转为on-pump的危险因素。结论Off-pump紧急转为on-pump时死亡率明显增高,对同时合并有右冠状动脉狭窄≤90%、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等高危因素行off-pump CABG时,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