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7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66篇
内科学   191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863篇
预防医学   34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71篇
  3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79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曼不动杆菌通常在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进行侵入性检查治疗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下发生,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现已成为医院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因此,深入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对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细菌及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其耐药发展趋势,控制院内感染.方法 菌株来自2005~2006年本院微生物实验室首次分离株,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指定的原则判定细菌耐药率.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是ICU常见感染菌.亚胺培南具有最高抗菌活性.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1%、20%、20%、21%、25%,非发酵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ICU主要感染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和抗菌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存在情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qacE△1-sul1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结果27株AB菌检测qacE△1-su1Ⅰ基因阳性22株(81-4%),intⅠ1基因阳性23株(85.2%)。qacE△l-su1Ⅰ基因和intⅠ1基因具有相关性。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qacE△1-sul1基因携带率较高。这和qacE△1-sul1基因与Ⅰ类整合酶基因整合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为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BLA)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Fs)基因、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qacE△1-sul1)和1类整合子酶基因(intl1)存在情况。方法对2005年1—6月份临床分离的31株多重耐药菌株(耐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其BLA、AMEs、qacE△1.sull和intl1基因类型。结果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有3株(9.7%)对受试的其他18种抗菌药物均耐药。19株(61.3%)检出了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TEM、PER、DHA阳性率分别为61.3%、19.4%、3.2%,未检出SHV、OXA-23、OXA-24、GES、IMP和VIM等基因。25株(80.6%)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I、aac(6’)-I、ant(3”)-I、ant(2”)-I、aac(3)-Ⅱ、aac(6’)-Ⅱ阳性率分别为67.7%、45.2%、29.0%、22.6%、9.7%、3.2%。qacE△A1-sul1、intl1阳性率分别为80.6%、58.1%。分离株常见的基因组合是TEM+qacE△1-sul1+intl1和TEM+PER+qacE△1-sull+intl1,分别占25.8%和19.4%。分离株AMEs的常见的基因组合是aac(3)-I+aac(6’)-I和nnc(3)-I+aac(6’)-I+ant(2”)-I,分别占19.4%和12.9%。结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TEM、nnc(3)-I、nnc(6’)-I、ant(3”)-I、ant(2”)-I、qacE△1-sul1和intl1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ICU 9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CRAB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17日—4月12日我院ICU收治的9例CRAB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史,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分析其同源性,监测ICU环境卫生学情况。结果?我院ICU A4、A6、B3及C2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5、C1床患者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2、B2加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病房的空气滤网、床栏、呼吸机按钮和护士手等部位分离出50株CRAB,其中23份样本检出与患者有相同耐药谱的CRAB。ERIC-PCR结果显示,9例临床分离菌株与25例环境菌株为克隆株。手术、气管插管和前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工作人员感控管理不到位以及空气、环境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清洁消毒措施不严格可能是此次CRAB感染传播的原因,为了减少此类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建议加强对ICU患者与工作人员管理、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彻底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东省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耐药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东省2019年收集的58株CRAB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仪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耐药相关分子特征、菌株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58株CRAB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仅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B表现敏感。共检测到26种耐药基因,所有菌株均同时携带blaOXA-23blaOXA-66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27.5%菌株检测到耐药基因元件ISAba1-OXA-23,由Tn2006携带并整合在AbaR4型耐药岛上;其中11株同时检测到由Tn2008VAR携带的耐药基因元件OXA-23-ISAba33。所有菌株均为ST2型。同源性分析显示58株CRAB菌群具有2个聚类(C1、C2群)和4个亚组(g1、2、3、4),与全球CRAB流行株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结论 广东地区CRAB均为泛耐药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CRAB的主要耐药机制,且存在ISAba1插入情况。ST2为本地区主要流行克隆,与全球流行的CRAB多重耐药克隆遗传关系密切,应加强CRAB耐药监测,防止多重耐药广泛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院2001年8月~2002年3月显著增多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之间的同源性。方法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7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型,明确其是否为同一菌株的克隆。结果 7株不动杆菌分为:A型2株,A1型2株,A2型1株。A1型与A2型之间的相似系数达94.6%,它们与A型的相似系数达84.9%,其余两株各有独特的PFGE分型。结论 其中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有高度同源性,第5号株极可能是此次院内感染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非发酵菌中其临床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且多重耐药状况非常严重,令治疗相当困难。经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及GenBank网(www.ncbi.nlm.nih.gov)检索并复习有关文献得知,  相似文献   
19.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情况。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蛋白(OMP),直接荧光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PCR法扩增gyrA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 3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20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外膜蛋白在约29Ku条带处消失,在26Ku条带处明显增强。耐药菌株药物积累量不及敏感菌株,经叠氮钠处理后,积累量上升并接近敏感菌株,对PCR扩增产物gyrA测序未发现有突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和主动外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及3年来鲍曼氏不动杆菌对常用的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2004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260株,占总检出细菌数的7.30%。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平均耐药率为91.16%和99.1%;氨曲南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也达到50%以上。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耐药率仍保持较低水平,只有10.64%和8.51%,但头孢曲松的中介率高达55.32%。耐药率上升幅度较大的药物有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它们的耐药率从2002年的15.07%、10.96%、5.48%、13.7%上升至2004年的30.85%、23.40%、20.21%、31.19%,升幅达104.71%、113.5%、268.8%、127.66%。而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很高的抗菌活性,平均耐药率只有3.22%和3.04%。结论:3年来本院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比较稳定,表明在这3年来未曾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暴发流行。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及其动态变化的检测,是减少及延缓该菌耐药性进一步发生,避免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