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6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05篇
内科学   208篇
神经病学   491篇
特种医学   205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618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202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出现急性ICA闭塞,从而导致急性脑梗死,是最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如不积极治疗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常规静脉溶栓往往难以使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即使静脉溶栓后血管暂时恢复供血,但术后再闭塞可能性很大,但  相似文献   
82.
背景:植入寰椎侧块的双皮质螺钉存在损伤位于寰椎侧块前方的颈内动脉的风险。目的:通过对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建测量,研究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造成颈内动脉的损伤。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寰枢椎及头颈部血管无明确病变者126例,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测量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寰椎侧块的宽度,颈内动脉内侧缘分别至寰椎正中线、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过进钉点的矢状线的距离,并测量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同时在进钉平面上根据寰椎侧块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颈内动脉内侧缘所在区域分析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结果: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为(3.32±1.07)mm,有35侧(13.9%)小于2mm,最小值为1.49mm;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的距离为(22.99±2.86)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距离为(1.08±1.50)mm,其中182侧(72.2%)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横突孔内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进钉点的矢状线距离为(3.99±1.84)mm;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为(9.90±5.57)°,最小值为-4.6°,其中有17侧(6.7%)小于0°。各项测量指标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侧块外侧有95侧(37.7%),位于侧块前方有157侧(62.3%),其中位于侧块前方区域外1/3有136侧(54.O%),位于侧块前方区域中1/3有21侧(8.3%),未发现有位于侧块前方内1/3及侧块内侧者。结论:颈内动脉位于寰椎侧块的前外侧方,采用5°的内偏钉道有利于避免寰椎双皮质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术前通过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位置关系,为寰椎侧块螺钉的安全植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多参数联合监测下实施CEA治疗的75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颈内动脉返流压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72例返流压≥25 mmHg,3例<25 mmHg;58例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2例轻度降低复通后好转,6例下降超过50%但恢复,5例下降超过50%未恢复,4例下降超过75%未恢复。术中5例使用转流管。术后发生脑卒中2例,未发生栓塞事件。术后1周内复查颈动脉CTA显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均通畅,1例颈外动脉闭塞,1例颈外动脉血栓形成并管腔重度狭窄。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末次随访GOS评分5分74例,3分1例。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监测颈动脉返流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提高CEA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患者男,47岁。阵发性头痛、左下肢麻木2周,伴阵发性右下肢无力、右眼疼痛1周。症状于平卧时可明显减轻。体格检查:右半身少汗。既往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4年。颈部3DCE-MRA显示左颈总动脉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残迹未见确切显示(图1A)。头部3D TOF MRA显示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右侧大脑前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供血(图1B、C)。颅底CT薄扫:左侧颈动脉管未见显示(图1D)。讨论本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通过MRA和颅底CT检查做出诊断。MRA能显示颈内动脉缺如、颅内侧支循环及可能存在的其…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开通成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ICAO患者,系统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结果 43例患者中36例完成介入分期开通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83.7%(36/43).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半年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0.05),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在颈内动脉有反流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无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患者(P<0.05).1例患者二期术后3d出现同侧脑组织少量出血,1例二期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另1例一期术后出现同侧脑卒中新发梗死,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9% (3/43).结论 介入分期开通症状性ICAO技术上可行,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个月内新发脑梗死、ICAO侧眼动脉逆向血流反流为开通成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颅脑火器伤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损伤2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及总结2例颅脑火器伤并颅内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手术、治疗方法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动态评估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组织灌流量,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闭塞通常导致脑内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ed imaging, PWI) 使用团注顺磁性对比剂方法,能够在脑梗死发生前显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本文对PWI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8.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颈内动脉 (internalcarotidartery ,ICA)颅外段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并诊断ICA狭窄 ,及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1,2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an  相似文献   
89.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利用率 (O2 U Cc)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选择重症颅脑损伤 4 0例作为实验组 ,同期 4 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采血 ,观察颈内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 O2 )以及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 S(a j) O2 〕;根据氧利用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出 O2 UCc。O2 U Cc=S(a j) O2 / Sa O2 ,并计算 O2 U Cc;分析 O2 U Cc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 Sa O2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 Sj O2 升高 ,O2 U Cc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均 <0 .0 1)。实验组死亡 2 6例 ,存活 14例 ,病死率 6 5 %。死亡组 Sa O2 与存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死亡组 Sj O2 升高 ,O2 UCc降低 ,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显著 (P均 <0 .0 1)。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常伴有脑氧代谢动力学障碍 ,以高 Sj O2 和低 O2 U Cc为主要表现 ;O2 UCc<11%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0.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1 入选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梗死;③年龄≤75岁;④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