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01篇
  免费   1223篇
  国内免费   947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371篇
妇产科学   198篇
基础医学   1388篇
口腔科学   202篇
临床医学   5251篇
内科学   2975篇
皮肤病学   154篇
神经病学   582篇
特种医学   6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233篇
综合类   8112篇
预防医学   1984篇
眼科学   85篇
药学   4127篇
  33篇
中国医学   1756篇
肿瘤学   274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546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511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738篇
  2014年   1137篇
  2013年   1097篇
  2012年   1418篇
  2011年   1511篇
  2010年   1366篇
  2009年   1340篇
  2008年   1854篇
  2007年   1531篇
  2006年   1317篇
  2005年   1614篇
  2004年   1485篇
  2003年   1506篇
  2002年   1117篇
  2001年   889篇
  2000年   735篇
  1999年   635篇
  1998年   636篇
  1997年   556篇
  1996年   490篇
  1995年   507篇
  1994年   392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269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239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9年5月~2014年5月,治疗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年龄18~ 77岁, 平均27岁。 骨不连部位: 肱骨2例, 腕舟骨6例, 股骨2例,胫骨8例,足舟骨1例。 骨不连时间3一12个月, 平均8 个月。治疗方法: 在x 线透视下将穿刺针准确穿人骨不连部位, 然后抽取制备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即刻注人骨不连部位。 腕舟骨注射2ml ,四肢长骨注射4- 6 ml,足舟骨4ml,每个部位需3次, 间隔1周。患肢选用合适的固定。平均随访12.6月(6~24月)。 结果:骨折愈合18例, 愈合时间5一 9个月, 平均 7 个月。 其中1例腕舟骨骨不连未愈合, 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在骨不连部位有成骨作用 , 对不具备切开植骨条件的长骨骨不连及腕舟骨和足舟骨骨不连病例, 可选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的方法治疗。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 , 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膜式血浆分离器行血浆置换(PE)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为TTP并接受PE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住院患者9例,观察PE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8例患者存活(5例完全缓解、3例好转),1例患者(原发性TTP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PE 1次后死亡.PE治疗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较治疗前升高(P<0.01);乳酸脱氢酶(LDH)、间接胆红素(IBIL)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 膜式血浆分离器行PE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TTP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在高脂饮食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探讨硫化氢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内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关系。方法10周龄、雄性纯合子ApoE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在高脂饮食喂养第4、8、12、24周时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浆和主动脉,通过化学比色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浆硫化氢水平和主动脉胱硫醚-γ-裂解酶(CSE)表达情况。一部分小鼠在高脂饮食4或12周后开始每天予以硫化氢供体药物NaHS(1mg-kg^-1,i.P.)或生理盐水。高脂饮食24周后,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成像技术评估小鼠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后处死小鼠并留取主动脉,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观察小鼠头臂干动脉粥样斑块的病变情况及CX3CR1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即出现了CSE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随着斑块的进展,CSE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和CSE活性明显下降,最终导致血浆硫化氢水平的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或中晚期予以NariS均可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但是NaHS早期干预,其抗动脉粥样化的益处显著优于中晚期干预。NariS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益处可能与其抑制斑块内CX3CR1的表达有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存在着内源性硫化氢代谢紊乱,予以NaHS干预可抑制斑块内CX3CR1的表达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早期NaHS干预的疗效显著优于中晚期干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与血浆脂蛋白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70例病人,都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人都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治疗后的第二日采集空腹静脉血,根据测定得到血浆脂蛋白a的水平,将其分为血浆脂蛋白a增高组和血浆脂蛋白a正常组,之后所有病人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两组病人的血管再通率,根据两组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来判断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的相关性。结果血浆脂蛋白a增高组病人有47例,血浆脂蛋白a正常组病人有23例;血浆脂蛋白a增高组再通率为45.1%,血浆脂蛋白a正常组再通率为81.4%,血浆脂蛋白a增高组的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血浆脂蛋白a正常组的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脂蛋白a的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呈现负性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应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本院感染病科收治的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12周。结果 在治疗12周末,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75.3±2.8)%,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0±3.0)g/L和血清总胆红素为(180.2±93.0)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60.2±2.1)%、(33.6±2.5)g/L和(232.0±98.3)μmol/L,P<0.05]比,差异显著;观察组外周血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3.2±22.1)g/L和(80.2±5.9)×109/L,血钾、钠和氯分别为(3.7±0.8)mmol/L、(137.1±5.0)mmol/L和(99.0±7.2)mmol/L,血肌酐水平为(73.2±14.8)μmol/L,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02.6±15.3)g/L、(75.5±6.0)×109/L、(3.7±0.5)mmol/L、(137.5±8.0)mmol/L、(99.1±5.7)mmol/L和(73.5±15.5)μmol/L,P<0.05】;在治疗12周末,观察组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使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能够降低近期病死率,其远期效果值得观察。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比较肝素钠与枸橼酸钠封管液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1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在人工肝治疗后,分别采用肝素封管19例(79例次)和枸橼酸封管22例(80例次)。常规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在封管后2 h,枸橼酸封管组APTT为(65.6±12.2)s,显著短于肝素封管组的【(89.8±43.1)s,P<0.01】;肝素封管组和枸橼酸封管组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1/19)和0.0%(0/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两组患者3 m生存率(52.3%对54.5%)、住院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肝治疗后,应用4%枸橼酸钠封管有效,不会导致封管期间人体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变,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998.
取立位的酮固酮与肾素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而不取卧位,主要理由有:①醛固酮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血钾、血钠水平、肝肾血流量等的调节。月经周期、药物等众多因素会影响ARR,体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立位时,肝肾血流量减少,一方面肾灌注压下降,通过肾血管压力感受器及刺激肾脏交感神经,肾脏球旁细胞B1受体激活,肾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另一方面,肝肾血流量的减少导致醛固酮清除的减少,致血浆醛固酮增多,而且这种醛固酮增多的发生速度快于肾素增加的速度,从而使ARR增加。有人观察,这种现象于立位2h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王晓霖  陈秀记 《肝脏》2014,(11):894-895
患者,女,71岁,因”反复乏力、纳差、尿黄3月,再发10 d”于2014年4月30日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发热,无腹痛、腹泻。到我院门诊就诊,查 ALP 246 U/L;TBil 222.9μmol/L;IBil 172.5μmol/L;GGT 476 U/L;ACT 176 U/L;AST 240 U/L,以“肝炎”收入院,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全套示ANA1∶100阳性,余阴性;给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损害继续加重,行1次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肝功能好转出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明显皮肤瘙痒。到我院门诊就诊,再次以“肝炎”收入院。既往史:否认肝病史以及服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病史。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另选除外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术前1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及测量参数,比较3组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34.08±10.57)mU/L vs(11.38±8.56)mU/L,(9.50±6.24)mU/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面积明显小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355,r=0.297,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67,P<0.01)。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存在相关性,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一个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