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34篇
  免费   2939篇
  国内免费   1366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103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1341篇
口腔科学   155篇
临床医学   10739篇
内科学   6795篇
皮肤病学   386篇
神经病学   7883篇
特种医学   17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179篇
综合类   22728篇
预防医学   5211篇
眼科学   184篇
药学   14739篇
  174篇
中国医学   7690篇
肿瘤学   521篇
  2024年   477篇
  2023年   1718篇
  2022年   1582篇
  2021年   2330篇
  2020年   2334篇
  2019年   2742篇
  2018年   1162篇
  2017年   2520篇
  2016年   2549篇
  2015年   3007篇
  2014年   4877篇
  2013年   4557篇
  2012年   5772篇
  2011年   5985篇
  2010年   5443篇
  2009年   4760篇
  2008年   5180篇
  2007年   4383篇
  2006年   3704篇
  2005年   3728篇
  2004年   3026篇
  2003年   2636篇
  2002年   2130篇
  2001年   1832篇
  2000年   1074篇
  1999年   652篇
  1998年   331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7-06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8例。口服氯吡格雷5 d后抽取外周肘静脉血,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血小板抑制率。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对患者CYP2C19与ABCBl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出院后进行24个月的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类别及时间。结果根据CYP2C19*2/*3快速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以及ABCBl C3435T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CBlT(-620)C不同基因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ABCBl C3435T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还发现体重指数(BMI)26 kg/m~2也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共38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61%(52/38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复发36例(9.42%),心肌梗死4例(1.05%),血管性死亡12例(3.14%)。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2/*3基因分为2组,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ABCBlT(-620)C、ABCBl C3435T基因的显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基因携带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年龄也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3、ABCBl C3435T等位基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疗效降低,其中携带CYP2C19*2/*3等位基因的患者终点事件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93.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病情变化较大,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1]。脑梗死病程较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现阶段综合护理已经逐渐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通过给予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在疾病康复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神经功能(SSS)、日常行为能力(BI)评分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SSS评分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体内hs-CRP和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和NSE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降低患者体内hs-CRP和NSE水平,保护并修复受到损伤的血管壁,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 SGLT2i)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于黑龙江省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原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SGLT2i治疗12周,分别测量VFA、皮下脂肪面积(SFA)、体重、身高、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第0周、4周、8周、12周值。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肝肾功等生化指标分别测量第0周及12周值。欧姆龙DHS-2000检测比较内脏脂肪面积前后变化,配对t检验分析SGLT2i与VFA治疗前后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者完成回访,第12周与第0周相比,患者VFA减少22. 19%,SFA减少4%,体重减少4%,BMI减少3%,腰围减少3. 6%,均具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VFA与SFA、体重、BMI具有中度正相关性,与腰围有弱正相关性。FPG、2hPG、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尿素氮(UREA)较前降低(P <0. 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前升高(P <0. 05),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现3例泌尿系感染,停药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过敏1例,停药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低血糖、低血压、酮症酸中毒病例。结论:SGLT2i不仅降低内脏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还可以减低血糖,降低血红蛋白,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7.
98.
建立华细辛和北细辛HPLC特征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研究2种来源细辛的识别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潜在抗炎靶点并寻找潜在抗炎成分。对89批细辛药材(12批华细辛和77批北细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用对照品、紫外光谱和LC-MS指认了11个特征成分。特征峰面积聚类分析显示华细辛和北细辛被分为2类,且利用特征峰面积比值可实现两者区分,当特征峰9(细辛素)/参照峰S(卡枯醇)峰面积比值大于5时为华细辛,小于2时为北细辛。对119种细辛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辛抗炎作用可能与COX-2,COX-1,iNOS,MAPK14,LAT4H,NR3C1,PPARG和TNF等8个靶点相关,其中COX-2最为关键,与5种特征成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细辛素、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均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细辛脂素、芝麻脂素与iNOS,MAPK14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黄樟醚和细辛素可作用于iNOS,COX-1,LAT4H,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COX-1,LAT4H。细辛脂素与芝麻脂素均可作用在COX-2,iNOS和MAPK143个靶点上,提示它们是细辛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COX-2分子对接结果和COX-2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可抑制COX-2活性,为细辛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基于HPLC特征图谱的华细辛和北细辛识别方法简便易行;预测到的细辛抗炎靶点和抗炎成分为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我院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平均分组,为参照组(n=30例)与实验组(n=30例),将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P <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0.
张徐枫  沈鸣华  孙如 《新中医》2020,52(18):69-7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稀释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7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 (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0.00%,对照组为4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L-8、hs-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2 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60.00%,对照组为65.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