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33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132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尿胰蛋白酶原-2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3.
脂肪酶的测定为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指标之一,其特异性远较淀粉酶好。脂肪酶测定方法较多,有滴定法、比浊法和比色法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复杂、反应时间长(4~48h),不能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依据,故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快速脂肪酶测定0.5h即可准确地为临床提供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参考指标,且其诊断价值较淀粉酶高,操作简便。1995-2004年我们通过临床应用,证实快速脂肪酶测定是诊断胰腺疾病的快速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4.
在无溶剂体系中以脂肪酶催化棕榈油的甘油解反应合成单甘酯时,发现温度对单甘酯的产率起关键作用。反应存在一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单甘酯的平衡浓度高于60%,而高于临界温度时单甘酯含量只有30%左右。临界温度与油脂的种类有关;通过测定各种油脂的临界温度并与其熔点相比较,结合反应现象学及反应进程中反应混合物各组分含量的变化,提出了临界温度的存在机理。  相似文献   
85.
用牛奶纯化的脂蛋白脂肪酶(LPL),一分子量为56KD,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建立了30余株分泌抗朱LPL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其中2E_5、2G_(10)、6D_7、8D_2、7F_4进行特征分析表明:①其抗体类别均为IgG,亚类分别为IgG_1、TgG_(2b)、IgG_(2b)、IgG_1、IgG_1;②抗体效价(细胞培养上清)5×10~(-2)——2×10~(-3);③5种单抗可认为识别三个不同的抗原表位;④Western—blot及Dot—blot结果显示各单抗均能识别纯化的LPL,与人奶均无交叉反应,与牛奶显示不同的结合特性。  相似文献   
86.
脂肪酶(EC 3.1.1.3)用来催化长链脂肪酸三酸甘油酯的水解反应。有关脂肪酶的各种测定方法已有评述。目前美、英及我国药典所规定的脂肪酶或胰酶的脂肪酶活力测定  相似文献   
87.
比较了几种相同pH、不同缓冲对,同一缓冲对、不同缓冲容量,同一缓冲对、不同pH的缓冲液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假丝酵母菌脂肪酶活力测定的影响。确定了该酶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0.01M,pH 7.5 Tris—HCl缓冲液,37℃反应10分钟.  相似文献   
88.
林慧 《医学综述》2012,18(7):992-994
人类肝脂肪酶是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三个关键酶之一,主要参与高密度脂蛋白的重构和乳糜微粒残骸、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以及胆固醇逆向转运。国内外的学者从其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的作用、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等诸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为深入探索某些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未来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陈永宏  周建中  张松涛 《四川医学》2012,33(12):2065-2067
目的检测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大动脉内皮脂肪酶(EL)、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血管重构的动态变化,探讨EL与血管重构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制作2K1C高血压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n=7)、2K1C 4W组(n=7)、2K1C 8W组(n=7)、2K1C 12W组(n=7)四组,观察四组大鼠血压、血脂、主动脉中层壁厚/管腔内径(MT/LD)变化,用免疫组化观察EL、NF-κB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L mRNA表达。结果 2K1C8W与12W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主动脉MT/LD 2K1C各组显著高于Sham组,且随时间延长MT/LD进行性增大;EL、EL-mRNA、NF-κB表达2K1C各组显著高于Sham组,且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升高;EL、NF-κB表达与MT/LD正相关,EL与HDL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大动脉中EL表达明显增高,且与其血管重构关系密切,可能是血管重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本身并非重症,但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其中胰腺炎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诊断,一旦发生,它将成为急性腮腺炎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1]。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检测单一的血清淀粉酶来评估病情,但单一的检测血清淀粉酶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无法满足临床诊断,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